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从“寒门学子”到央企“掌门人”
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从“寒门学子”到央企“掌门人”
来源:微信公众号【石油快讯】
微信搜索【石油快讯】,关注微信公众号【石油快讯】,获得更多石油资讯、石油招聘和油城新闻。
原文链接: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从“寒门学子”到央企“掌门人”
2021年11月16日下午,中石化召开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大会,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宣布马永生任中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免去其总经理职务。
1961年,马永生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简称“土左旗”)毕克齐镇。马永生少年就失去双亲,13岁那年,母亲离他而去;两年后,父亲再遭噩耗。作为长兄,刚刚度过束发之年的马永生就不得不承担起照顾三个弟弟妹妹的重任。尽管生活艰难,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极为优秀,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乡亲们的鼎力支持。198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专业,成为了全村人的骄傲。
1990年夏天,博士毕业后,马永生来到刚刚成立两年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下属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进入胡见义院士领衔的项目组。当时,马永生是中国石油石油勘探领域少有的几个博士之一,他也因此得到了前辈的悉心栽培和指导。
1992年5月马永生远赴新疆,参加了塔里木油田会战,仅31岁的马永生成为了塔里木石油会战指挥部最年轻的专家之一。后来,他被委任为指挥部地质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
1995年底马永生被调回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担任地质所海相碳酸盐岩研究室主任,在周堃、徐志川等老一辈专家的指导下,开始了中国海相油气的研究。
不过,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1998年,中国石油行业进行了一次大重组,分别成立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两大石油巨头“北南分治”,接着是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海相碳酸盐研究室撤消。马永生未能进入所希望的中石化总部(当时中石化没有勘探开发研究院),而是被“划”进了中石化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开启了长达九年的南方油气勘探生涯。2000年,马永生团队来到川东北地区,开始了对当地的油气勘探工作。
当时,四川石油管理局及原地质矿产部西南石油地质局曾在宣汉-达县地区进行了油气勘探工作,在上述地区1116平方公里范围内钻各类探井21口,未发现气田,普光地区勘探工作已停滞了长达10年之久。
马永生团队对四川盆地区域地质条件及已发现气田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和总结,将首选目标锁定在川东北普光地区和通南坝地区。“我们认真思考,前人发现的一系列气田有一些共同点:一是探明储量规模不大,二是目的层埋藏相对较浅,三是以构造气藏为主。在这样一个富气盆地中,应该发育有世界级的大型和特大型气田。”在一次研讨会上,马永生发言表示。因此,他认为,若想在四川盆地发现世界级气田,首先需要勘探思路的大解放;其次需要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与集成;另外,必须还要扎扎实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做支撑。在这次研讨会上,马永生提出向四川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领域进军和探索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思路。
2001年8月,马永生决定在普光地区部署一口探井,名为“普光1井”。当时,他们的计划是将探井打到5000~6000米的深度寻找气藏。但该井在论证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质疑和阻力。他连续三次向中石化专家组汇报工作,得益于扎实的理论和技术成果,最终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可。
2003年5月,普光1井终于打到了5700米的设计目的层,并发现了巨厚气层。对普光气田飞仙关组下部55m储层段进行完井试气,日产天然气42万立方米。后经测算,这个气田的天然气层厚度达300多米。
随后,马永生负责提出了普光气田整体部署方案,组织实施探井29口,成功率高达93%。普光气田由此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整装海相碳酸盐岩气田,探明储量高达4122亿立方米,每年产量高达100亿方。这个团队还发现了另一个拥有440多亿立方米经济可采储量的大型气田——元坝气田。
基于普光气田,中石化于2007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川气东送”工程,这是中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输送工程。该工程西起四川达州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总长2170公里,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
作为普光气田的最大功臣之一,年仅46岁的马永生被任命为川气东输工程指挥部副指挥,成为这个世纪工程的重要参与者。他就被任命为中石化股份公司勘探分公司经理、学术委员会主任。一年后,他再次得到擢升,任中石化股份公司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副主任,并于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48岁的马永生由此成为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2015年12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2017年3月担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成员,2018年10月担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裁;2019年4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总裁、党组副书记。
进入微信公众号【石油快讯】,浏览更多内容。
【石油快讯】往期回顾
中国地大退休老师回忆 在湖北地质学院的那些日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北京)--分居两地的同名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