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野战军共4个兵团,只有这个兵团出了2位开国上将,是哪个兵团
第三野战军共4个兵团,只有这个兵团出了2位开国上将,是哪个兵团
引言
众所周知,第三野战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这是一支由陈粟领导的一支大军。1949年初,当时根据中央关于统一全军编制以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和各大野战军按序排列的决定,将华东野战军改名为第三野战军。
统一全军编制后,第三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是陈毅,粟裕担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担任第一副政委,参谋长是张震,唐亮担任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所属各纵队改为军,一共编为4个兵团。
其中第7兵团的司令员是王建安,政委是谭启龙;第8兵团的司令员是陈士榘,政委是袁仲贤;第9兵团的司令员是宋时轮,政委是郭化若;第10兵团的司令员是叶飞,政委是韦国清。
从1955年授衔的情况来看,第三野战军4个兵团中,有三个兵团的主官只有一名上将,只有1个兵团的主官出现了两名上将。第7兵团的王建安情况有些特殊,因身体不适,组织上对他的授衔晚了几个月。
第8兵团的主官中,也仅仅只有司令员陈士榘被授上将;第9兵团的情况也是类似,上将只有宋时轮一人;唯独第10兵团情况不一样,司令员叶飞和政委韦国清均被授予上将,是三野四个兵团中唯一有两位上将的一个兵团。
叶飞和韦国清为何均授上将?
首先来谈一下叶飞,这位上将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是中国唯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叶飞的祖籍在中国福建,出生地在菲律宾,五岁回国。
叶飞的革命资历很深,年仅14岁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福建担任共青团的宣传部长、代理团委书记、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四年后,18岁的叶飞加入了共产党,在闽东地区创建了革命根据地,组建了红军游击队。红军长征期间,叶飞领导闽东独立师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其艰难程度不亚于红军长征,对闽东地区红军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早期领导和创建军队和根据地的军人,在授衔期间会有很大的优势,对早期的革命贡献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
6如南昌起义时期,负责指挥工作的贺老总就被授予元帅军衔,当然,南昌起义和创建闽东根据地的影响是不对等的,叶飞早期资历无法与贺老总相比,但相较于绝大多数同级别的兵团级干部而言,还是有一定的优势。
从抗日、解放战争两大时期的经历来看,叶飞长期担任主力部队的军事主官。自1947年华中、华野两大野战军合并后,叶飞是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军事加政治主官一肩挑,其资历不可谓不深。
战功方面,叶飞将军也非常优秀,参加指挥了所属战区绝大多数战役。或许唯一为人诟病的是叶飞指挥的金门岛战役,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导致最终的失利,他有一定的责任。
无论怎么说,凭借叶飞早期的革命资历和贡献,加上他在抗日、解放战争两大时期的表现来看,授上将是众望所归的。
韦国清无论其资历还是战功,与叶飞相差不大,最大的不同就是韦国清参加了长征,叶飞留在南方打游击。
1929年12月,韦国清参加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加入了红7军。部队进入中央苏区后,韦国清加入了共产党,参加了反“围剿”作战。长征期间,韦国清的职务是中央红军干部团特科营营长,根正苗红,妥妥的中央红军出身。
抗日战争时期,韦国清先是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教育工作,政治理论水平出色,接着又在八路军担任支队政委,在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立有战功。
皖南事变后,韦国清转入新四军工作,担任旅长、副师长等职务,与师长彭雪枫做过搭档。解放战争时期,韦国清是华东野战军2纵队的军事兼政治主官,情况与叶飞类似。
韦国清所部经常被分配打阻击战,为全军的胜利作出了较大牺牲。1949年初全军统一编制和番号期间,韦国清与叶飞成了搭档,二人是10兵团的军事和政治主官。
1950年,韦国清和陈赓率领军事顾问前往越南,与陈赓一起为越军抗法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参与指挥了边界战役,使得越军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韦国清在越南的经历,也算是一段特殊的战功,为越军取胜提供了很多帮助。
与一般兵团政委不同,韦国清军事政治全能,是一位全才,有战功,且长期担任部队的军事主官,这是多数政委所达不到的要求。如郭化若,资历够深,曾经是主席身边的高参,但缺乏带兵打仗的实践经验与战功,有一定的短板。
第三野战军四个兵团中,之所以只有第10兵团出现两位开国上将,完全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叶飞和韦国清资历足够,既擅长做政治工作,又长期担任军事主官,有较大战功,能力全面,授上将自然是没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