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韩寒《杯中窥人》初印象 好评不及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我眼中韩寒《杯中窥人》初印象 好评不及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我眼中的《杯中窥人》
已记不清是什么时候读到的这篇文章,一直以来印象深刻的就是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韩寒当年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由于邮差的关系,错过了正是的复赛,后来评委给了他补考的机会。主考官拿过一个盛水的杯子,随即又将一张纸揉成一团,扔进杯里,说就这个题目。一个小时之后,纸团沉浸杯底,文章却浮出水面。这就是获得新概念作文一等奖的《杯中窥人》(手稿上位《杯里窥人》)
长期吸引我的就是这个故事,因为太过于传奇。我头脑浮现里的画面是一个单刀赴会的以笔为刀的关羽,,三下五除二将人性着东西赤条条地剥削出来,一个窥字,得以打探到人性的最深处最隐秘最肮脏最不堪的一面。文笔到处,犹如关羽的手起刀落瞬间,一个不凡的人涌现出来。
我的印象里,韩寒写此文时才思的敏捷,就跟关羽出刀的快捷一般,转眼工夫,城池已破。韩寒是一个玩文字的高手,出笔非同寻常,很酷毙。虽然这样的画面浮现的只是隐隐的感觉,但还是植入心中,不可磨灭。
其实那个时候,自己对“人性”着还不甚了解,但初读此文我似乎有莫名的大义凛然,藐杀考场的盎然,一气呵成的爽然,在考场上有如此的发挥,实在是点石成金,绝境逢生。
但认真说起来,这文章在我那时候心中的位置却还在《赤兔之死》之后。之所以说到《赤兔之死》这篇2021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实在是因为印象太深刻,太震惊,太佩服,那时候自己还在念初三,无意中从同学刚买的作文选里面看到此作文,用现在的话说,是瞬间碉堡。
那时,,我还没有接触到韩寒的《杯中窥人》,只因《赤兔之死》有先入为主的刺激,毕竟那种对好文章尤其是考场佳作的惊讶和折服,已然发生过一次,意识里有了对照的范本,相较之下,对于韩寒的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那种折服已然少了一分。
提及《赤兔之死》,是我自认为那是我2005年钱相关高考满分作文最为佩服和深刻的一篇,是心中的Nomber one,《韩寒的《杯中窥人》后来看到,但也未能居上。所以印象深刻的也只是那一段被世人津津乐道的补考佳话
。隐约记得读到《杯中窥人》已经是高中的事情,那时候对文章的人性解构,同一团纸被浸透然后沉陷的巧妙结合很为佩服,一直想,作者是如何在短短的时间以内解题并扣题发挥,要是自己遇到这一类的题目,不知要傻逼成什么样。
高三上学期的某一天,自己无意独到鲁迅的《说胡须》,读罢此文,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韩寒的《杯中窥人》的行文构思跟此文很相似,那时候自己心底有窥破某种东西的感觉,想《杯中窥人》,某种程度上可能受到了《说胡须》一文的影响吧。至少鲁迅在文中的胡须联想到诸多东西,然后胡须落下,感觉跟纸团一点一点往下沉有共通之处。
自己当时这么想想而已,想若是真如此,那么《杯中窥人》也就没什么可称奇的了,毕竟读过诸多文章,总会有些文章的行文构思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后人。想想韩寒,当时应该认真读过鲁迅,因为在一开始,作者就提及鲁迅对国民的劣根性,说其阐之未尽,作者又有其一番看法。这么猜想,自己对韩寒的敬佩无形之中又去了一分。
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我有幸从书店淘到《钱钟书文集》,其实这本书自己在高一开始就拜会过,只是的当时没有读到心头。这里不得不说说《围城》了,第一次听到钱钟书是在高一开始的第二天,那时候晚上不军训,是自习什么的,那天晚上语文老师守班,她先给大家朗读了几篇散文,然后就兴致勃勃地介绍起钱钟书,说钱老先生学贯中西,博闻强识,可惜就是什么家务呀什么的都不会干,才气和痴气并存一身,然后就跟我们介绍《围城》,说到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尤其是恋爱婚姻,就如同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而外面的人想进去,结果都是在不安分中折腾。
说及《围城》的幽默诙谐,她还例举了小说里头的一句话:真理是赤裸裸的,所以有人管衣着暴露的鲍小姐叫“真理”,又因为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大家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比喻还可以如此,瞬间激发起阅读《围城》的欲望,那时候刚好是夏天即将结束,秋老虎闹得正凶,没几天我就读到了《围城》,可惜读了没几页,自己发现读起来还真有点费劲,一来是小说几乎都是大段大段的,那时候自己眼睛渐渐出现问题,阅读起来很吃力。二来是有诸多很好阅读的小说,比如《第一次亲密接触》之类的现代小说,读起来更有快感。于是在不知不觉间疏离了《围城》。
只是在高一快过去大半,在课文里再次学到钱钟书的一篇文章《读—《伊索寓言》,忽地又燃烧了读钱钟书的欲望,那时候自己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写在人生边上》等短文集。觉得钱钟书很能摆活,一个道理在他手里犹如橡皮泥,能够随意地拿捏成诸多样子,学究但不呆板,冗长但不乏味。
记得当时有一次月考作文就学着钱老先生的笔风,硬是要说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不确定性,绕来绕去,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自此之后,自己就在没有刻意模仿钱老先生,想文章么,到了一定阅历,一切道理什么的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高考结束,自己开始认真地品读《围城》,才真正读出了小说的味道,只是那个时候自己渐渐发现韩寒的《三重门》隐隐约约有《围城》的影子,两者一对比,文风尚还真是异工同曲,想韩寒当初应该也就是模仿的钱老先生,隐隐地,对韩寒先前的敬佩又少了一分。
如此一来,对韩寒的崇拜渐渐淡化,不过一直一来对韩寒那种坚持梦想做自己的气魄时分欣赏,其叛逆的一面,自己只是认为当现实跟梦想冲突,自己必须拒绝妥协,拒绝平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许不理解的人看来那是叛逆,玩世不恭,但内心深处,那才是自己想要的。对于这一点,韩寒是个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