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知力?
什么是自知力?
有一个18岁的女孩,近3个月以来,父母发现她和以前不一样了,就是有时候会自言自语,有时候会偷笑,有时候又会无缘无故发脾气。
父母要带她去看病,她却大喊大叫,我没有病,我不打针,我也不吃药,要打你们打,你们才有病!这个女孩怎么了?父母使出了千方百计,终于,把孩子带到了医院。经过和家属的沟通,医生进行观察和评估以后,下了诊断,这个女孩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家属不理解,为什么明明就已经生病了?她还是说自己没有病,为什么都病得这么重了,她还不吃药,还不打针?她为什么就是要和大人反着来呢?
那是因为:这个女孩现在已经没有了自知力。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是否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分析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哪些状态和表现属于正常,哪些属于病态的能力。自知力完整的患者通常能够认识到自己患了病,知道自己需要治疗,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比如我们发烧、打喷嚏,浑身酸痛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自己这个状态可能是感冒了,然后就会去找药吃,或者去看医生,但是自知力缺失的病人,他(她)是不知道自己已经病了的,所以这个时候他(她)是拒绝治疗,更不会配合治疗的 。
得了抑郁障碍的人初期自知力也是完整的,但是随着抑郁程度的逐渐加重,出现明显的自杀倾向或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认为生活没有任何意义,自己是一个没有的人,拖累了家人等等。患者此时,对自己当前的状态没有清楚的认识,自然不会主动到医院求治,还会拒绝别人的帮助,学习、工作、生活受到明显的影响,这个时候,患者的自知力是部分或者完全缺失的。
一般来说,焦虑障碍的患者自知力也是完整的,能够深刻的体验到比如:紧张、害怕、心慌、胸闷等等痛苦的症状,有着强烈的治疗愿望,也会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之所以分享关于自知力的内容,是因为我在工作中,看到了很多无助又无奈的家属,他们往往会因为患者的种种表现不解,认为患者是故意拒绝治疗,加之焦急的心理容易和病人发生争执甚至冲突,这样不利于治疗反而失去了患者的信任。
另外自知力可以用来评估和帮助别人,比如:一个孩子的母亲到心理咨询室来求助。在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了解到:其实这位母亲是想让她儿子来做咨询。通过进一步沟通,咨询师建议这位母亲先带孩子到精神科去看医生。为什么心理咨询师会有这样的建议呢?因为从这位母亲的诉说当中,心理咨询师了解到她的儿子已经出现了言语和行为紊乱的症状,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自知力是缺失的,也是不在心理咨询的范围之内的。
自知力是精神和心理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词语,对于判断患者病情和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