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考必过(给读书的娃送“烤果”,苏州相城这个习俗你知道吗?)
逢考必过(给读书的娃送“烤果”,苏州相城这个习俗你知道吗?)
今天(9月4日)下午放学时分,记者走在拥有千年历史的太平老街,孩子们都捧着精美的“烤果”,让老街一下子生趣盎然。
“烤果”是一种江南传统的,米粉做的点心。根据《太平镇志》记载,太平地区的人们历来以米以及米面制品为主食,“粳、籼、糯三种米食被勤劳的人们‘做出了花’。”太平街道文化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干饭、稀饭、糕点,甚至发酵的酒酿、米酒,让鱼米之乡的米食成为了各种精巧的食物,“其中‘烤果’就是一种油炸的糯米点心。”
因为其“烤果”的名称,让它有了“逢考必过”的寓意。这位负责人表示,江南地区的人们素来崇文重教,因此在“上学堂”的时候,家长都会给孩子们准备这些寓意吉祥的点心,“孩子们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会通知外婆家,让舅舅准备好书包,书包中还要准备‘大学、论语、中庸’,另外蒸制‘定胜糕’和‘粽子’,寓意‘高中’。”
如今,这些旧传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慢简化,而一盘“烤果”依然是必须。住在太平老街的王梅花阿姨依旧保留着传统“烤果”的制作手艺,拌粉、蒸面、和面、擀面、切面、剪面皮、凹造型、晾晒、油炸……尽管手续繁复,但她持之以恒,“孩子们讨口彩,这是大好事。”
刚刚蒸出来的米粉滚烫,王梅花要戴着手套和面;相比小麦面粉,糯米粉的粘性非常高,擀面又是一件费力的事情,“需要不停地撒干粉,不然全部粘在擀面杖和案板上。”王梅花说。
为了让烤果味道更香,王梅花还撒上芝麻;为了让口感更酥脆,王梅花不停地擀面皮。趁着开学前几天,她还拿到太平桥上晾晒,“太平太平,自古就是福地,孩子们吃了一定平安太平!”
下午三点半,附近太平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先来“沾喜”,父母带着刚刚放学的孩子走进老街,为孩子买上一块烤果,孩子们喜笑颜开,而父母更是欣慰期待;稍晚些时候,上小学的哥哥姐姐也来了,高年级的孩子还会自己带着零钱,邀请同学们一起分享“逢考必过”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