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进入梅雨期,江南的梅雨有什么象征意义?
江南进入梅雨期,江南的梅雨有什么象征意义?
江南的梅雨有什么象征意义
水气。梅雨期
一个气象名词
梅雨期,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基本信息
中文名梅雨期外文名The meiyu Period典型区域我国江淮地区
产生背景
梅雨期
"梅雨"之称来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古代称为黄梅雨。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气候成因
梅雨的形成是气旋或锋面在当地长期停滞的结果。每年五、六月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加强,湿热的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气团就乘势扩张到我国南岭一带,与北来的、较冷的温带气团接触,形成锋面,在锋面上,不断产生气旋或低槽,这些气旋或低槽向东移动时,常常被我国沿海的高压挡住去路,因而行动迟缓,先后在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南部长期滞留,使各地形成阴雨连绵的梅雨。
现象描述
从我国江淮流域一直到日本南部每年初夏(6-7月)常常出现的一段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频繁的连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又因这时温度高、湿重、雨多,器物容易受潮生霉,故名霉雨。一般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出梅后盛夏开始。
天气特征
阴雨持续连绵、高温高湿。
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
江南梅雨季节起止时间
6月8日—7月9日
江南地区梅雨于6月1日开始,入梅时间较常年偏早7天,随着雨区范围扩大,雨带位置北抬,长江中下游梅雨也将拉开帷幕。我国南方地区已经进入了梅雨季节,江淮流域降雨将更加频繁、强度更强。江河、湖泊涨水,汛期暴雨即将开启。
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阶段性推进的特色产物,关于梅雨的国家标准在2017年正式发布,国家以及地方气象部门都按照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来进行梅雨监测。江淮流域总体的梅雨可以划分为三个区:一个是江南区梅雨,二是长江中下游梅雨,三是江淮区梅雨。也就是说从江南到长江中下游再到淮河以南的地区是三个主要的集中梅雨区。新的梅雨标准在原来四省一市的梅雨省份中增加了湖南和江西作为梅雨区。所以判断梅雨的重要指标是根据大气环流和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来确定。未来十天我国主要降水区位于江汉、江淮、江南等地区。
江南雨季在几月
江南多雨季节在6月15日-7月15日左右。
由于热带气流与干冷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形成连绵多雨的天气,因为这段时间是梅子黄熟的季节,所以古人将这种天气现象称为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一般都从六月份开始,但实际上,不同区域,其到来的时间也是有一定差异的。其中,江南地区相比于长江中下游其他地区来得相对要早一些。江南地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l5~18℃,年降水量l400~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
江南几月是雨季
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为梅雨季节。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其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