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看似虚无,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没有极限。它的深远无法探及,就如同万物的宗源。
它将自己的锐气完美收敛,却又能解开重重纷杂;将自己的光芒隐藏,又能与俗尘混同。
它深沉得难以了解,而又似乎时时刻刻存在于万物四周。
我并不知道是谁孕育了这样的“道”,似乎在天帝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于世间了。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冲”通“盅”,一种盛物的器具,器物虚空,比喻空虚。“盈”就是满,引申为“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道像一个中空的容器,永远不会满,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冲”字还出现在了《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所以“道冲”也可以理解为阴阳中和,一阴一阳谓之道,万事万物中都有阴阳两部分,阴和阳“冲”在一起,就产生了万事万物,“或不盈”,永无止境。
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单凭一方面的因素或条件促成不了事物的生长或出现。所以,阴阳相互中和,才会无穷无尽地生长和发展。
所以,道,是深邃幽远的,它创生了天地之间的一切,是万物的宗源。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这句像诗一样富有韵律,读起来就很美。
因为阴阳两者相互中和,不是仅仅突出一点,所以“挫其锐”。《道德经》第九章中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我们小时候都削过铅笔,削得笔头过尖,反而更容易折断。一个人总喜欢锋芒外露,不能长久。
如何“解其纷”呢?很多的纠纷是对问题的认知不够。
霍金说:“你所看到的宇宙是你从所有可能的宇宙中选择的结果,这正是你存在的原因。”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提到:“产生感受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而非他人的言行。”
在刺激和反应中间,我们是有选择的权利的,我们不会因为蛇咬了自己一口,就去反咬蛇一口;却会因为别人的话语或行为,产生一系列的想法,她是不是怀疑我,是不是瞧不起我,是不是·····从而会做出一系列的行为。
所以我们只有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才能够解开世间纷扰,问题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和光同尘,道,它将自己的光芒隐藏,又能与俗尘混同。我理解为这几句话都是通过对“道”的描述,告我我们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
我们既要有自己的行事原则,又要懂得谦逊和包容。
“道”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喝茶讲茶道、习武讲武道,都会从技法上升到道的层面,虽然看不到,但是到处都存在。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在象帝之先,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我们学习《道德经》,要以一个空杯的心态,如果一上来就觉得这些都是古人胡编乱造,就没有读的意义。
美国学者芭莉娅: "老子的智能是人类的智能。" "在美国历史上似乎还找不到像老子这样大彻大悟的哲学家"
日本著名企业家“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把《孙子兵法》用在销售上,把《大学》用在管理上,把最难懂的《道德经》用在最重要的领导层上”“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过分追求欲望的结果是:不仅不能感到舒适,反而会感到痛苦,丧失自我”。
鲁迅:“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不懂得道教就不懂得中国历史!”
林语堂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
大道的妙用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始无终、运化不息、永不盈满的。
西方哲学家研究的终极问题,都能在《道德经》里面找到,并且作出中国式的解答,老子的思想凝聚着中国智慧,《道德经》的实力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