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40年·1991|电视剧《打工妹》真实地反映了打工潮
致敬40年·1991|电视剧《打工妹》真实地反映了打工潮
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不期而至的感动。1991年,有《同一首歌》中的美丽新世界,有电影《周恩来》带给我们的永不磨灭的伟人光辉。当《外来妹》主题歌熟悉的旋律再次萦绕耳边时,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篇章。而《围城》等经典小说的艺术魅力至今感染很多读者。1991年的艺术作品渴望表现生活,渴望贴近人心,它们带来的感动,至今仍未消失。
《同一首歌》
一代人的记忆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星光洒满了所有的童年/风雨走遍了世界的角落/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曾经的《同一首歌》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1991年,《同一首歌》唱响春晚,其优美的童声伴唱加上毛阿敏、蔡国庆等著名歌手的演绎,很快大红大紫起来。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同一首歌》正是迎合了这样一个单纯和谐的年代:鲜花、大地、相逢、笑脸、阳光、春天。每一句歌词都满足了一个孩子对世界的想象,喜欢这首歌的人们,不仅喜欢它优美的旋律,还喜欢它描绘出来的世界的样子。
歌曲的原创作者是上世纪30年代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音乐人,当时上海沦陷后,国难当头,很多人的梦想和希望破碎,生离死别,作者创作该曲并配上词,以此激励人们对未来要充满希望。可当时的局面下这首歌无法传唱,被积压在音乐学院的资料堆中。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才被陈哲、迎节、孟卫东等人发掘、整理,重新改创推出。时隔多年,这首歌老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变成了现实。
1999年,央视又创办了同名歌唱类节目《同一首歌》,之后十年,《同一首歌》创造了综艺节目辉煌的历史,是央视当之无愧金牌节目!每周五晚准时收看央视三套《同一首歌》成了很多人的习惯,“新年畅想曲”“走进香港”“为奥运喝彩”等许多节目收视率破3。《同一首歌》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其主题曲《同一首歌》从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到儿童村、敬老院……被体育明星、艺人等无数人共同演唱过,至今许多观众仍对这首歌怀有极深的情感。
《周恩来》
传记电影的一座高峰
1991年,一部电影感动中国。电影《周恩来》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刻画周恩来总理的人物传记片,它以周总理一生最后10年的奋斗历程为主线,抓住了他生命中最高潮也是最艰难的时期,采取时空交错、景物对比、岁月更迭、纪实写真等多种手法来表现其人生历程,使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一位伟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日理万机的生活图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还记得在电影院中,当演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时,一片泣哭声。当年的电影票2元一张,《周恩来》则取得了2亿多票房,可见影响力之大。该片还获得金鸡奖故事片特别奖、最佳男主角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员奖。
拍领袖题材电影,最怕教条化,《周恩来》的经典之处在于影片用故事串起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怀,使人物在宏观历史与细节交叙中显得真实可信、丰满完整。周总理的最后十年正值文革时期,看着停滞的社会现状,他忧心如焚、万分焦急,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让秩序平稳下来,如何让钢厂炼钢,如何让学校上课,如何让国民经济增长……即使在住院、动手术的痛苦艰难时期,他都没有好好休息过,在昏迷清醒的间隙,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国家大事。在影片中,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到周总理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爱民之心,他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王铁成饰演的周总理被公认为经典。他深入到了周恩来丰富而广阔的内心世界,细腻地刻画了周恩来的高尚品质和感人的性格魅力,他的表演真切感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观众在影片中被周总理崇高、伟大的品格所感动,心灵受到洗礼。《周恩来》在传记电影中是一座高峰,它通过光影让周总理的人生传奇镌刻在了银幕之上。
《外来妹》
新时代最早的职场剧
电视剧《外来妹》最初在广东电视台播出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直到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才在全国掀起了一阵热潮。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出品了不少以改革开放新事物为主题的影视剧。改革开放后,大量打工者涌进广东沿海城市,反映打工妹生活的《外来妹》在央视播出后,反响强烈,因为这是一部既好看又引人深思的作品。相比一般的打工文学而言,《外来妹》的成功在于它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打工妹、打工仔生活的同时,能够透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人们遇到的一些思想冲击与思维困境。
《外来妹》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那就是“民工潮”。当年民间甚至有一首打油诗,“马路是银行,工厂是钱庄。两手空空来,回去盖楼房。”山区、贫困地区的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在许多市民的记忆中,城市越来越像城市,城市也越来越不像城市。走出去的农村人见识到了大城市的模样,也相信凭借自己的双手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人口的大流动也带来了思想上的碰撞和文化上的冲击,一些打工者在这股“民工潮”中被物欲所迷惑,变成人们口中所谓的“盲流”。打工者走出去,如何走,成为创作这类题材的一个切入点。
剧中由陈小艺扮演的女主角可以说是励志的代表,她有目标、不甘于一辈子只为别人打工,她有原则,面对各种利益诱惑仍然坚守内心底线。她也是现代独立女性的代表,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赢得一席之地,从三观上来说,比现在很多披着“女性独立”实则脱离不了男权思维的电视剧不知道强多少倍。
《外来妹》还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商业理念,剧中汤镇宗饰演的香港老板在开厂时采取的一系列“不近人情”的管理制度,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社会普遍采用的商业模式,但这对习惯了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地观众来说,无疑是一种思想上的冲击。
《外来妹》创下了多个第一,它是第一部反映打工者生活的剧,第一部反映劳资关系的剧,第一部聘请香港演员加盟的剧,其价值和影响力都堪称经典。更重要的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一部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外来妹》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里面呈现的价值观来说,至今开起来仍然不过时。
《围城》
电视剧引发阅读热
1990年,除了《渴望》,还有一部电视剧《围城》热播。这部只有10集的电视剧,汇集了陈道明、英达、吕丽萍、葛优、史兰芽、李媛媛、英若诚、盖丽丽等演员,他们恰到好处地用影像还原了原著的人物精髓。许多观众因为电视剧知道了小说《围城》,知道了钱钟书。199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围城》遭到抢购,一时洛阳纸贵。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一部小说(据他说还写了一部《百合心》,手稿遗失),读这本书时你会感觉它就是钱老先生智慧的浓缩,几乎每一个字都是包袱,不容错过。在钱钟书笔下,“围城”不仅是指婚姻的围城,更多的是人性的围城、思想的围城。心胸狭窄的人被困在城里,意志不坚定的人被困在城里,守旧的人被困在城里,贪妄的人也被困在城里。而这些都被钱钟书机智幽默地展现给了读者,每个人的语言各具特色,读来轻松而爱不释手。
《围城》在人物塑造及语言幽默上首屈一指。如在描写一个小孩外貌时,为了表现眉毛与眼睛离得远,是这样写的:“眼睛和眉毛彼此像是害了相思病”,这个形象生动且让人忍俊不禁;说鲍小姐穿着很暴露,就说“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让人发笑却又不显庸俗;而在刻画一个十分小资又小气的商人形象时,他的语言中总夹带着鼻音浓重的英语。作者时而尖酸刻薄、时而肚量大得惊人,让人琢磨不透,却又感受到故事真切地发生着。哪位作者最有生活,最会写生活?钱钟书的《围城》不能遗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莹 实习生 霍子齐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