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蔷薇》催泪收官,这部另辟蹊径的谍战剧发人深省……
《红蔷薇》催泪收官,这部另辟蹊径的谍战剧发人深省……
昨晚,《红蔷薇》大结局,肖君浩与夏雨竹终究天人永隔,让观众不禁感叹,革命年代的爱情,永远是一件奢侈品;他们的牺牲,永远值得被后人铭记。
夏雨竹在解放前夕,受到国民党的迫害,牺牲前坦荡与决绝的眼神,与另一边普天同庆的大陆,形成了让人泪目的对比。
她在狱中给肖君浩写下最后一封信,说:“君浩,对不起,我爽约了,但我把我全部的爱,都留下了”。
这样的诀别,不禁让我想到,那个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也让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感兴趣的年代,真的不应该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被遗忘。
因为,我们为剧中肖君浩与夏雨竹感到遗憾的同时,熟不知,他们只是那段动荡岁月里,再普通不过的其中一对恋人,只是代表着那些为革命奉献一生的众多无名英雄们中的其中一部分。
而其他千千万万为革命献出生命的烈士们,可能早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在后辈们的眼中愈发的“不值一提”;他们曾经的执着与信奉的理念,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也快成为历史了吧?
蔷薇,是一种喜欢阳光又耐寒的植物。我想,该剧取名《红蔷薇》,正是为了说明在那段无比艰辛的岁月里,女主角夏雨竹在经历了家庭变故之后,牢记心中的理想与信念,追求自由与解放,犹如黑暗中绽放的一朵金光闪闪的蔷薇花,带给人温暖与希望。
一反“大男主”的常规套路,独特的视角展现别样的谍战情怀。
很多观众印象中的谍战剧,大多都是以男性为主导,女性是作为情感的辅助而存在的。而《红蔷薇》一剧,打破了这一“常规”的定律,通过女性的视角,以女性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为桥梁,别样的呈现了战争年代的残酷与无奈,以及新时代女性对信仰的崇拜与对理想的坚定。
有别于以男性为主导的谍战剧的张力与爆发力,《红蔷薇》的整体感觉,更加的柔软与细腻,但这样的整体设定,并没有影响剧情的发展,而是更加有血有肉的将人物命运与时代大背景联系在一起。
《红蔷薇》的整个故事,在没有影响谍战本身成分的同时,又将一名没有任何情报员经验的千金大小姐打造成当时大环境下的中国进步女性的缩影,让观众看到,在国家兴亡面前,女性的精神世界有时候会比男性更加的坚定,她们的价值远见,甚至比男性看得更加的长远。
谍海危情,曾经休戚与共的她们终究走向不同的命运。
成长,是《红蔷薇》这部剧的主旨,也是夏雨竹与顾霜菊命运辗转的必经之路。她们主仆二人从生死与共到分道扬镳,不同的出身,不同的心性,不同的命运轨迹,导致她们最终的不同信仰。
编剧巧妙的运用了一正一反两个女性角色共同成长的平行线条,向观众展现了命运的无可奈何与发人深省。
夏雨竹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顾霜菊有惊人的听力,这样势均力敌的设定,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她们终将成为“敌人”。
所谓的“红蔷薇”,说的无疑是夏雨竹。她是人海中最平凡不过的,也是人海中,最为坚强的。她无惧家庭的破碎与爱人的离世,将一手带她走上革命道路的任致远的精神很好的传承了下去。
夏雨竹对家人的爱,逐渐转化为对国家的爱,这样的爱,是大爱。
相比夏雨竹从不谙世事的大小姐,逐渐成长为有坚定革命信仰的共产党人,顾霜菊的命运起伏,似乎更耐人寻味。
起初的顾霜菊,并没有什么政治立场,或者说,她根本不懂什么是政治立场,几次三番的涉险,包括为了保护夏雨竹而咬了陈得道的手,找任致远救被杜月笙带走的夏雨竹,国民党袭击印刷厂的时候藏起了可能暴露任致远身份的名片等等,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夏雨竹,都是为了她能够安全。
这时候的顾霜菊,她是单纯的,也是简单的,懂得感恩,懂得报答,在那个乱世中,夏雨竹的身边,只有顾霜菊肯全心全意毫无私心的去保护她。
可正是因为前期的顾霜菊自身带有一点缺少立场与主见的性格,才有了她后期因为军统的孙组长救了她与她的孩子的时候,毅然决然的加入了军统,彻底与夏雨竹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的命运。
顾霜菊是自卑的,尽管夏雨竹待她如亲姐妹,但是,原生家庭对她造成的影响也是她日后性格上有如此大的转变的致命因素。她需要得到认可,需要被这个社会肯定,需要在这个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很多观众会说,顾霜菊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遇到了陈得道。没错,顾霜菊是善良的,她对夏雨竹的掏心掏肺大家都看在眼里,正是为了保护夏雨竹,她落入了陈得道的手里,这一生,与这个人再也分不开了。
这一刻,我对顾霜菊产生了不少的怜悯之心,实际上,她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奸大恶之人,所有的身不由己,都是出自一颗改变命运的心。
但是,如果我们假设,顾霜菊没有遇到陈得道,她就真的能够永远甘心的待在夏雨竹的身边?
她是矛盾的,也是急于想改变人生的。
她是“下人”出身,却瞧不起下等人。夏雨竹同情穷人,相反,顾霜菊却认为他们都是一群贪得无厌之徒,却也忘记了自己其实也是和那些穷人一样的出身。所以,正是这样的一个小细节,我认为,顾霜菊的爱与善良是有局限性的。
她的父母,正是这份局限性的根源。
而正是因为这样局限性的爱,即使没有遇到陈得道,顾霜菊依旧会在错误的选择中越陷越深,陈得道的出现,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
但是,我依旧不否认,顾霜菊是无奈的,在她内心的深处,对夏雨竹的敬重与情感,是不会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而改变。那个夏雨竹多年之前送给顾霜菊的红色发卡,就是最好的证明。
她哭了,但是,却也回不去了。不管过去多少年,顾霜菊永远是那个愿意为夏雨竹遮风挡雨的那个顾霜菊。
夏雨竹的死,带给顾霜菊的感受是震撼的,也许是因为夏雨竹的牺牲,也许是为了给曾经的自己赎罪,她选择离开军统。她说:“靠滥杀无辜换来的荣誉,又有什么意义”。
“哥,我回来了”,不仅是顾霜菊本人回到了曾经的那个家,而且那个善良、单纯,会为别人着想的顾霜菊也回来了。
可是,一切随着一声枪响而彻底的终结。
就差那么一点点,顾霜菊就可以过回自己最想要过的平静生活;也就差那么一点点,夏雨竹就能看到革命胜利的曙光。
这对姐妹,因政治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镳,却在人生的结局上,殊途同归,究竟该是替她们高兴还是悲伤?
如果时光回到年少时期,夏雨竹与顾霜菊还是无忧无虑的打着羽毛球的时候,我们就把故事的结局告诉她们,那她们的选择还会是现在这样的吗?
逝去的岁月,终究会走入滚滚的历史之中。在这个有些利己主义的时代,太多的人忘记了当年舍身忘死,勇往无前的革命先辈们,他们奋斗一生的愿望就是能够让我们这些后辈安稳度日,温柔待人。
为了这个愿景,他们有的人忍受妻离子散,有的人隐姓埋名一辈子,有的人流落异乡终生不得还……也许《夜雨寄北》这首诗,最能描写远离故土与亲人的革命人的思乡之情吧!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们如今看谍战剧,看的不仅是烧脑的情节与荡气回肠的谋略,而是在剧情之外,能够看到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革命人永垂不朽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与传承。
那是个伟大的时代……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