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的特殊军队-湘军
特殊时期的特殊军队-湘军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让人百感交集的朝代——清朝,在一直让人诟病的晚清时期,有这么一支特殊军队——湘军。本篇文章带你了解这支特殊军队。
湘军的定义
很多营销号特别爱鼓吹清朝的一些人和事,湘军的概念也在不断变换,这里采取一个较为可观的说法。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除了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还包括该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当然本篇文章说的主要是曾国藩一手创办的湘军。
湘军的建立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被很多人视为达到儒家“三不朽”境界的大学者。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起义军以一种雷霆之势,将清朝原有军事力量打得晕头转向,清廷深感绿营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
洞察时事,因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很清楚,绿营兵和团练都不是太平革命军的对手;如果要有所建树,就必须超越皇帝的命令而组建一支新军。太平军绝非曾被团练镇压的白莲教叛匪,他们是一支有信仰的军队,是按明朝名将发明且经受了时间考验的方式组织起来的。
为抗衡这支圣战大军,必须将团练转化成一支训练有素并具备坚定信仰的军队。非常有意思的是,曾国藩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决定同样采用明朝将军戚继光发明的军制,另外再向这支军队灌输一种使命感:即捍卫孔孟传统的中华文化遗产。曾国藩又以共同的地方背景为基础,谨慎地招募兵丁,确保具备团队精神。
依据上述思想,曾国藩胸有成竹地招募了三个营的部队,每营含360人,共计1080人。各营官佐从儒生中挑选,而兵丁则从朴实务农类型的人而非从浮夸的城市居民中挑选。
官兵俱同曾国藩本人一样来自湖南省,故而便有了『湘军』或『湘勇』之名——『勇』是用来称呼非正规军或临时募员的名称,以别于正规的常备军。
湘军逐渐扩充到13个营,各营人数也扩至500人,另配有180名做各类杂役的勤务人员。士兵的报酬为每月4两半银,十倍于寻常家仆的工资。营官的薪俸为每月50两银子另加150两开销费。
在组建造支陆军的同时,曾国藩还组建了一支含10营的海军一或更确切地说是『水师』——共5,000人,以便与太平军在长江上较量。他建立的两个船坞,打造了240艘平底战船。曾国藩筹集供养湘军和水师之资金来源有:(1)内地厘金,理论上是值百抽一,但实际上高达货物价值的4%到10%;242 (2)关税;(3)清廷国库拨款;(4)捐资;(5)盐课;(6)漕粮;(7)各类杂税。
湘军的兵丁由官佐招募,兵丁对招募他们的官佐效忠;而官佐则矢志效忠曾国藩,因此湘军是一支私家军队。迄此为止,还从未有清廷官员_更不用说平民百姓_能拥有一支私人军队;
旗兵和绿营兵都是属于中央政府的。但是,现在由于特殊时期形势的紧迫,曾国藩以丁忧在家的士大夫及汉人的身份,居然打破了这个常规,这也便是文章标题说湘军特殊的原因。
与湘军类似的还有李鸿章的淮军,在此不过多介绍,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
湘军作为一个特殊时期,政治军事博弈下的产物,其战略战术或许对今天的军队没有借鉴意义,但仍有一些启发性的东西,比如思想建设,一支有思想有信仰的军队,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虎狼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