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越窑?它因何兴盛,又为何衰落
什么是越窑?它因何兴盛,又为何衰落
一、概述
越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瓷体系,制瓷历史自汉至宋长达一千余年,约创建于东汉晚期,中晚唐逐渐进入辉煌时期。越窑瓷器不仅产量猛增,而且工艺也愈益精美,因之,受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普遍赞誉。五代时期,吴越钱氏为了维持其割据政权,就用大量的越窑瓷器向实力强大的中原政权进贡,被称为“秘色瓷”的贡瓷大约就在此时出现。贡瓷的数量逐年增加,据记载,仅钱椒在位时进贡的瓷器总数就达十四万件之多。北宋中期越窑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北宋晚期全面衰落,约公元13世纪早期以后停烧。
越窑考古发掘
二、窑址考古
东汉至南朝,越窑窑址主要集中在上虞县曹娥江中游地区。唐代,由于禁铜和饮茶风气盛行,加之对外贸易等对瓷器的需求,促使越窑瓷业生产进入高度繁荣阶段,窑址分布地区不断扩大,除了上虞、余姚、慈溪外,绍兴、萧山、诸暨、郸县、镇海、奉化等县也都兴建了瓷窑。
上虞县文化馆从1972年到1977年先后在上浦公社石浦大队的龙池庙后山、小仙坛、大陆岙,友谊大队凤凰山和联江公社红光大队帐子山,凌湖大队畚箕岙、倒转岗等地发现东汉瓷窑遗址多处。
各窑所产的青瓷,胎质细腻,呈灰白色,完全烧结,不吸水,击之有铿锵声。釉呈青黄、淡黄、纯青等色,色泽淡雅,其中以青色为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上虞小仙坛窑址的瓷胎和窑址附近的瓷石进行了化学分析,它们的化学成分十分接近,说明小仙坛瓷窑是就地取材的。汉代瓷器由于胎釉原料中铁、钦氧化物含量较低,所以胎色比两晋时的越瓷白,釉色纯青,不发灰。产品多数仿照原始瓷器,只有四耳堆和浅腹碗等已有所变化。又如成型,壶、钟用分段拉坯法分别制成上、下腹和口颈等,再粘接而成,碗、钵、洗等先拉成器身,然后接底成器,也和原始瓷的制作方法无异。此外,如盘内划水波纹和弦纹,壶的颈部饰水波纹、腹部布弦纹,洗的腹部贴铺首等,亦与原始瓷相同。十分明显,这些瓷器是原始瓷的提高和发展。同时,龙池庙后山和宁波市妙山公社郭塘岙、永嘉县东岸公社箬隆等地发现的东汉窑址中瓷器与原始瓷共存的情况,更直接证实东汉越窑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的。
唐代越窑青瓷中最有代表性的产地是上林湖窑址,它位于余姚县城(今属慈溪县)东北约30公里地方。上林湖是一个天然湖泊,窑址密集分布在湖的东西两岸,在这里共发现101座窑,形成了越窑全盛时期的最大生产区。在其东边的上岙湖和白洋湖地区,也有窑址分布。目前考古发掘认为,上林湖窑上自初唐、下至五代都有产品生产。品种非常丰富,包括水盂、唾盂、注子、香薰、杯、碗、罐、盒、洗、盘、盅、碟,以及小狗、小马、小鸡之类的儿童玩具等。其中以碗、盒、水盂、注了产量最大,约占80%以上。所有的器物每一种均可分为不同形制,其中大件产品数量不多,仅见罐、罂等少量残片。釉色以鳝鱼青、鳝鱼黄二色为主,也有绿玉色。通体施釉,但釉厚薄不同。
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越窑遗址进行了专题调查和勘测。在此基础上,会同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上林湖荷花芯窑址进行了连续性发掘。发掘工作于1993年下半年开始,至1995年上半年结束,共发掘面积976.6平方米,揭露窑床两条,出土大量精美标本。
唐 越窑胆囊壶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 2015 年 10 月 -2017 年 1 月对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同时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 2016 年 11 月中旬至 12 月下旬对包括后司岙在内的上林湖水域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发掘面积近 1100 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挡墙、排水沟等在内的丰富的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 5 米多的废次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上林湖后司岙遗址航拍图
此次发掘清理的堆积层主要位于窑炉的西侧,时代主要集中于晚唐五代时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有 :一是首次摸清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唐宋时期最高质量越窑青瓷窑场基本格局。窑场以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龙窑炉由窑头、窑床、窑尾排烟室、窑门以及窑炉两侧的多道挡墙、挡墙外侧的排水沟、窑炉两侧的柱础石等构成。窑炉西边是丰厚的废品堆积,废品堆积与窑炉之间使用多道匣钵挡墙隔开。东边主要是作坊遗址,包括两座房址、多个釉料缸等。窑炉有多个明显的改修筑痕迹,延续时间较长。二是首次确认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穿带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盏托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等。这些器物胎质细腻纯净,釉色天青,釉面莹润肥厚。三是首次确认秘色瓷的生产工艺与兴盛过程。秘色瓷器基本轮制成型。装烧工艺上,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
秘色瓷片与匣钵
三、烧造历史
东汉晚期青瓷的诞生,应是越窑青瓷肇始的标志,是越人制瓷匠师对人类社会的一大贡献,开创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78年,在奉化市白杜南岙蟹山砖室墓中,出土有越窑青瓷水井、镂孔熏炉、耳杯和“熹平四年”砖质买地券一方。其中的水井通高17.5厘米、口径11.2厘米(图2)。此器作敛口平唇,束颈,斜肩,筒腹,平底。肩部见有交叉成网状,叉点贴乳丁,用以表示绳纹及绳结的装饰。淡灰胎,表面覆盖色泽匀净的青釉,胎釉烧结程度很好,是东汉晚期越窑青瓷的实证。
越窑青釉水井 东汉熹平四年 宁波市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三国至西晋时期,是越窑青瓷发展史上的繁荣期。其时东吴孙氏政权割据江东,社会相对稳定,西晋的短期统一,南方经济发达,故而东汉创烧成功的越窑青瓷,迅即展现出广阔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窑址作坊几乎遍布上虞市的曹娥江中游,为当时越窑制瓷产业中心。同时,在今日的萧山区戴村镇上董附近、绍兴县夏履乡陶官山、慈溪市上林湖一带、宁波市妙山、鄞县韩岭乡、台州市临海溪口乡等地也都纷纷设窑烧造青瓷器,有的窑场还兼烧少量的黑釉或酱釉瓷器。产品不仅种类多,釉色典雅纯正,联珠纹、网格纹和各种堆塑装饰也很盛行。尤其是造型更是追求美观实用,富有艺术品味。同时,为适应日益盛行的“事死如事生”等丧葬习俗,展示墓主人生前的富贵与荣华,以使之在阴间得以安康福祥等迷信观念的需求,专为死者烧造的各种随葬用的冥器大多一应俱全,从而促进了越窑青瓷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越窑青瓷簋 西晋天纪元年 上虞博物馆藏
到了东晋及至唐代初期,是越窑的发展时期。东晋时期越窑生产中心仍然在上虞市境内,德清、余杭、萧山、绍兴、慈溪、余姚、宁波、鄞县和东阳、金华、武义、临海及温州等地也都已设立窑场,出现了普及发展的趋势。其时的越窑已派生出专烧黑釉与酱釉瓷的德清窑,浙南的温州一带也派生出以烧造翠青釉色为主的瓯窑,而东阳、金华、武义一带则生产出胎釉含铁量稍高,与越窑稍有区别的婺州窑青瓷产品。不过,这时的越窑胎质稍粗,釉色偏黄,产品质量有所下降,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趋向简朴,专为死者烧制的冥器也已很少见。而适合大众使用的盛贮器、酒器的器身普遍增高,肩附桥形耳和器口、肩、耳及动物的双眼等处,点缀褐色彩斑等装饰十分流行,成为时代的一大特色。
越窑青釉点彩四系罐 东晋太元十八年 新昌博物馆藏
南朝社会动荡不安,随着宋、齐、梁、陈王朝的不断更替,战争频繁,经济萧条,导致了越窑青瓷品种减少,质量更是明显衰退。产品胎质粗糙疏松,釉色土黄,多有开片,且因烧造温度较低而致使釉层容易剥落;与佛教有关的装饰题材已为刻划莲瓣纹装饰取代,点彩小而密集,碗、钵之类习见假圈足。而隋朝享国不长,越窑也鲜有建树,与南朝所见特征基本类同。
越窑青瓷钵 南朝宋泰豫元年 新昌博物馆藏
唐代越窑也泛指浙江东北一带,以余姚上林湖为中心的地方,所有烧制青瓷窑的总称。它包括余姚、上虞、绍兴、黄岩、宁波、嵊州、奉化、诸暨、慈溪、仙居、临海、温岭、乐清等地,范围约数百里。这一带烧瓷历史相当久远,早至东汉时期我国成熟的青瓷,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例如20世纪70年代曾在上林湖以东约20公里的宁波郭塘岙一带发现汉、晋至宋代古窑址及青瓷残片。另外,由1996年在上林湖窑址新得到的东汉青瓷残片看来,与当年在上虞窑址所得东汉青瓷片在釉色、花纹上十分相似,而且有硬陶残片出现,说明其历史上限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半个世纪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还出土了许多带有纪年的越窑瓷器。
越窑青釉划花铭文执壶 唐大中元年 上海博物馆藏
众所周知,中晚唐五代时越窑进入了繁荣兴盛的时期,产品的质量大幅度提高,“秘色瓷”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类玉”“类冰”的青色釉颇受人们喜爱。这时期的越窑青瓷突出釉的效果,以釉取胜,一般无花纹装饰。
越窑秘色瓷枕 唐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北宋早期大体沿袭了晚唐五代时期的发展趋势,仍然以釉取胜。但当时南北方各窑,尤其是名窑,如景德镇窑、定窑、耀州窑等,在以釉取胜的同时,较普遍地采用了花纹装饰,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北宋早期越窑也开始重视花纹装饰,这时期做工精细、釉质莹润的上乘之作往往都配以装饰花纹。装饰技法主要有线雕(划花)和浅浮雕(刻花)二种,均为越窑的传统技法,在晚唐五代时期已见使用,不过到了北宋早期这二种技法更为娴熟,纹饰制作更为精细。产品自然受到社会上层的广泛欢迎,在皇室和贵族的墓葬中屡有发现。越窑经营者们在北宋中期改革了以釉取胜的传统做法,吸收耀州窑系青瓷刻花技法,大量烧造刻花和划花青瓷,试图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主产品调整之后,越窑由于以往的技术积累和秘色瓷的巨大影响,所以北宋中期基本仍在平稳发展,并在神宗熙宁元年(l068年)十二月还给朝廷贡“秘色瓷五十事”。但划花、刻花,尤其是耀州窑系青瓷刻花装饰毕竟不是它的传统优势,而是在其他瓷窑的影响、带动下发展起来的,与其配套的一些技术还显得薄弱,特别是这种工艺对施釉的薄厚、透明度要求较高,越窑产品的整体水平很难进入先进行列。再者,划花、刻花瓷器制作费工,成本较无花纹者高问题随之逐渐暴露出来。大约为了保住市场,维持生产,越窑以增加装烧量的办法来降低成本,于是北宋中期的后期部分瓷器甚至包括相当数量的刻花瓷器不用匣钵装烧了,而采用了既简便又能增加装烧量的明火叠烧的方法。这一举动预示着越窑即将进入衰落时期。
越窑青瓷莲纹盖罐 北宋嘉佑八年 苏州博物馆藏
从其出现衰落迹象到停烧,历时约150多年,其间并非简单、缓慢地直线下滑,而是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耐人寻味的过程。衰落的前期即北宋晚期,形势急转直下,经营者们显得极度无奈;南宋早期似有所醒悟,之后,开始改革青釉的配方,调整产品,但终因衰落时间太久,行动太晚,奇迹还未能出现。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创新,盲目将生产的重点转向刻、划花青瓷,放弃了自己的特色,刻、划花青瓷又质量平平,使产品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丧失了生存的基础。
越窑青瓷钵 辽统和十一年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越窑于北宋中期出现衰落的迹象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产品的质量与北宋早期(约978—1022年)相比明显下降,备受青睐的青绿色釉少见,普遍流行青灰色釉。第二,在装烧方法上,出现了明火叠烧的做法。这种装烧方法即是将碗、盘类器物叠烧起来,每两件之间以含砂量较高的泥条间隔,放在支具上烧造。越窑自从中唐时期出现匣钵装烧工艺之后,其艺逐渐流行,至晚唐时期成为装烧工艺的主流,尤其是碗、盘类器物都是放在匣钵内装烧。北宋中期出现明火叠烧,无疑是装烧工艺的倒退。越窑于北宋晚期全面衰落在考古资料上的反映较为清楚。首先是生产规模急剧缩小。当时越窑中心区域慈溪境内的上林湖、古银锭湖、白洋湖、里杜湖四个窑址区中的窑址都有所减少,例如上林湖窑址区,北宋早、中期有窑址30处,龙窑遗迹47座;北宋晚期窑址锐减到14处,龙窑遗迹仅有27座。其次是制作工艺退步,产品质量普遍、明显地下降。这时期原料加工较草率,胎质较粗;修坯较潦草,胎体表面较粗糙,欠光净;釉层较薄,釉多呈青灰、青泛黄色,釉面显干涩,光泽较差;装饰技法仍以刻、划花为主,工艺粗放,纹样简单,常见工艺简便、极易制作的篦划纹和呈放射状的直线纹,装饰效果不佳;匣钵装烧法退居次要地位,流行明火叠烧法,在烧成过程中倒塌、变形现象较常见,废品率增高。由上述见,北宋晚期越窑已是一派衰败景象。
最终,因北宋王安石变法后失去一家独大的市场垄断地位,越窑逐渐被新兴的龙泉窑超越,北方的诸多窑口也大放异彩,历史悠久的越窑自此一落千丈,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四、窑口特征
越窑胜在釉色。其胎质呈淡灰色,烧结致密,釉呈失透状。早期越窑青瓷的釉色,实际上是一种苍青色,或者说是艾青色,青中往往闪黄色,有如冬日的松柏叶十。晚唐五代时期釉色多呈湖水绿色,葱翠滋润,乃是越窑中的上乘之作。越窑青瓷的釉色之所以能够在晚唐、五代时达到湖水一般碧绿青翠的程度,是和工匠们对烧窑工艺的不断改进分不开的。
越窑秘色瓷及匣钵碎片 唐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唐、五代越窑瓷业大体可以分为初唐、中晚唐、五代三个时期。初唐这个时期的瓷器,基本上保持着南朝和隋代的风格,胎质灰白而松,釉色青黄,容易剥落。产品种类和造型的变化不大。淳安县官山等地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墓中出土的瓷盅,直口深腹假圈足,造型与隋盅一样,唯腹更深,圆饼形底稍高;盘口壶的盘口扩大到几乎与腹径相等,口沿外翻,口下的棱线更加突出,腹部瘦长形若橄榄,有头重脚轻之感。
越窑瓷片标本 五代 故宫博物院藏
杭州灵隐香料厂发现初唐时期的鸡壶,通高51厘米。直柄上端的龙首急转俯视,张口睁目,紧衔盘口,鸡首引颈欲啼,左右肩间各有半环形耳二个。高大的颈部配饰规整的凸弦纹二圈,肩腹部刻覆莲和忍冬纹各一组,全器动中有静,极有气魄。
初唐时还盛行折腹碗,口和上腹几近垂直,下腹向内折收,平底。这种碗,口大,腹浅,除当饮食用具外,还常常置于壶、罐的口上以代盖。
中晚唐越窑瓷器,既有继承前代的形式,也有按照社会生活需要而新创的器型。碗和盘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餐具。根据诸暨县牌头茶场唐贞元十年(794年)和上虞县联江公社红光大队帐子山贞元十七年墓葬资料,当时已通行撇口碗。这种碗口腹向外斜出,璧形底,制作工整,是中唐时出现的新品种。它与敞口斜壁形底盘和撇口平底碟,器形风格相同,成为一套新颖的饮食用具。同时还有翻口碗,口沿外翻,碗壁近于斜直,矮圈足和敛口浅腹平底碗等。到了晚唐,碗的形式越来越多,计有荷叶形碗、海棠式碗和葵瓣口碗等。荷叶形碗,边缘起伏,很像初出水的荷叶。海棠碗,曲折多姿,形如盛开的海棠。宁波市和义路唐城遗址中出土的二件直口印花碗,内底印和文“寿”、“大中二年”五字,为判断同时期越瓷的年代提供了确切的证据。
越窑海棠式杯 唐 故宫博物院藏
盘,常见的有翻口斜壁平底盘,撇口璧形底盘,直口弧腹短圈足盘,委角方盘等。前几种出现的时间较早,后二种是晚期的产品。其中委角方盘呈方形,四角葵瓣口盘,有的口沿四至五处凹进,腹壁配以内凹的直线,有的口缘作波浪式起伏,花瓣丰满,给人以轻巧活泼之感,配以滋润的青釉,引人喜爱。
执壶是中唐时出现的一种酒器,习惯上称作执壶,根据唐人记载,它的正式名称应作注子。这种执壶很可能由鸡壶演变而来。在隋和唐初期越窑仍生产鸡壶,而不见执壶。到了唐代中期则多产执壶,鸡壶少见。前述唐元和五年(810年)户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中出土两件执壶,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弯曲的宽扁形把手,壶的重心在下部。到了会昌、大中年间壶的形状有了显著的改变,颈部加高,腹作椭圆形,有四条内凹的直线,腹作瓜形,嘴延长,把孔加大,式样优美,装酒注酒方便。
越窑青釉执壶 唐 故宫博物院藏
唐晚期还生产各式小壶,有的形似盘口壶;有的又像球形小罐,但肩部装一个外壁削成多角形的短嘴;还有一种为喇叭口短颈,球腹平底,肩腹之间装短嘴和柄各一,嘴在前,柄在右,成90°角。这类小壶高仅6至9厘米,容量很小,多数有嘴,应该是盛放饮食调味品的器具。
瓷罂是这个时期常见的一种产品。其形状与六朝、初唐时的习惯上称盘口壶或瓶相似。五十年代以来,先后发现几件腹部刻铭自名的器物,浙江嵊县出土的一件盘口壶上刻“元和拾肆年四月一日造此器,价直一千文”;余姚县上林湖东岙南山脚获得的一件,刻有“维唐故大中四年……故记此器”,可知这类盘口壶本名为器。罌字下部,有从“瓦”、从“缶”和从“女”的,互相通用。根据南京市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的青瓷鸡壶的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推测,在六朝时期,这种盘口壶也称作“罌”。
越窑青釉四系罂 唐 故宫博物院藏
瓯是当时流行的茶具。陆羽《茶经》:“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对照当代越窑瓷器,他说的就是盏托中的盏,形似南朝、唐初的盏,容量小,底有圈足。到了唐代晚期盏托的式样增多。盏,或为直口浅腹,或作葵花形式。圈足外撇。
越窑所产的瓯,曾经风靡一时。诗人们有不少关于越瓯的描写,如:“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顾况《茶赋》)、“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施肩吾《蜀茗词》)、“茶新换越瓯”(郑谷《送吏部曹郎免官南归诗》)、“越瓯犀液发茶香”(韩偓《横塘诗》等等。
水孟,属文具用品,器形细巧。唐晚期的水孟常作小口扁圆形,有的在上腹压四或五条凹直线。有的自肩部往下用细条堆贴直棱四条,至底部折进成足,式样新颖雅致。
此外,还有各式罐、钵、碟、匙、灯、枕、唾壶、瓷塑和印盒、粉盒等等。其中有的造型与同时期的金、银器皿相同,细巧玲珑,式样优美。
越窑“成茶汤”茶碾 唐 宁波博物馆藏
唐代晚期,越瓷的原料加工和制作都很精细。瓷土经过很好的粉碎和淘洗,坯泥在成型前经过揉练,所以瓷胎细腻致密,不见分层现象,气孔也少,呈灰、淡灰或淡紫等色。器形规整,碗、盘、执壶等胎面光滑,釉层匀净;特别是晚期,坯体显著减轻,圈足纤细或外撤,制作十分认真。釉料处理和施釉技术也有很大提高。釉层均匀,开细碎纹和剥釉的现象少见,呈色黄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透明,隐露精光,如冰似玉。
晚唐时越窑瓷器质量的显著提高还与匣钵的使用和装窑工艺的改进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唐以前,越窑还未使用匣钵,坯件多数采取叠装,用明火烤成。装窑时,凡碗、盘等口大底小能够重叠的坯件,都逐层叠装,以增加装烧量,所以器底很厚,以便承受重压。碗、盘的内外底留有窑具支烧痕迹,釉面常有烟熏或粘附砂粒的缺陷。晚唐开始使用匣钵,除罌等大件器物外,坯件都放在匣钵内叠装成匣钵柱烧成,坯体受匣钵保护,不再重叠,不易损坏,为制造精细瓷器创造了条件。所以晚唐时越瓷胎体细薄,釉面光滑,圈足外撇,印盒、粉盒等精致的小件瓷器大量出现,质量显著提高。
越窑秘色盘 五代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五代越窑瓷器在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这称呼的由来据宋人的解释是因为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命令越窑烧造供御之器,庶民不得使用,故称“秘色”瓷。清人评论“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这批瓷器,质地细腻,原料处理精细,多数呈浅灰或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形规整,口沿细薄,转折处分界显明,给人以轻巧之感,成型操作十分严格。胎外通体施釉,薄而均匀,临安板桥五代早期墓中出土的瓷器,釉色仍以黄为主,滋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釉的比重已比晚唐时增加。其后以青釉为主,黄釉少见,胎釉结合紧密。器形有碗、盘、洗、碟盒、杯、缽、釜、灯、罐、罂、缸、执壶和唾壶等。造型和装饰也有一些新样,例如:执壶,嘴长而微曲,腹或作瓜果形或为圆球状,柄加长,下端粘贴于腹的中下部,柄孔宽大,不仅式样更加秀气,而且容量增加,使用轻巧方便。杭州三台山五代墓出土的瓜形执壶,壶身上下小中间大,上配半圆形盖,盖和器身均压出六条内凹直线,将壶分成六瓣瓜形,瓜瓣丰满,弯曲的长嘴和把手高于壶口,瓜蒂钮,青绿釉。
越窑青釉执壶 五代 故宫博物院藏
被称为秘色瓷的越窑碗、盘,内底釉面光洁,除两件釉色泛黄,其余均呈湖绿色。碗、盘作葵口或花瓣口,是晚唐流行的装饰风格。平底器的外底边缘有一圈形似 “松子”的泥点,也是常见的工艺特征。这批瓷器代表了越窑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但不表示有特殊造型、配方和烧成工艺,只是工艺流程中的各环节较一般产品更为考究。
钱元瓘墓出土的方盘,盘壁自口至底向内斜收,浅腹平底,口下有委角方座,式样别致。又如盖罐,高直口,椭圆形深腹,有的作成瓜棱状,肩部两侧各设两个长方形钮座。盖的两侧相应位置有一个圆头长方形钮,钮与钮座之间镂轴孔。盖盖时钮插入钮座一种盖观定用的中,然后在轴孔中插销固定,既防潮又卫生,是一种美用的食物储盛器。此外如碗、盘的形状,也都有局部改进,变为更加符合实用。
越窑青瓷委角方盘 五代天福七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代越窑制瓷工艺的另一成就,是缸、瓶等大件瓷器的烧成。这类大件瓷器,无论是成型还是烧成都是相当困难的。它们有力地说明早在一千年前,我国的制瓷技术已有很高的成就。
五、代表器物
越窑青釉划花海棠式杯 唐 宁波博物馆藏
杯口呈海棠形,弧腹,圈足。内壁两侧及两头分别刻划写意荷叶四朵,笔法简练,线条流畅柔和,富有生气。釉色青翠晶莹。出土时与唐“大中二年”铭文碗(残)同在,是晚唐出现的新品种。
出土于市区和义路唐码头遗址,为唐代晚期作品。杯口呈椭圆的海棠形,内壁两侧及两头分别刻画写意荷花四朵,笔法简练,线条流畅柔和,富有生气,釉色青翠晶莹。出土时与唐“大中二年”铭文碗(残)同在,是晚唐出现的新品种。这种海棠式造型,大者为碗,小者为杯。
越窑青釉荷叶茶盏 唐 宁波博物馆藏
唐时茶具,由盏与托组成。盏为敞口五缺荷花形,弧腹压印五棱,圈足。托似一舒展荷叶,四边微微卷起,浅腹,圈足。盏托相合,全器宛若出土荷叶托着朵盛开的荷花。胎质细密,釉色莹润欲滴,为越窑秘色瓷中珍品。
盏的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边压出内凹的五条瓜棱,使光素的器面产生了层次分明的节奏感,质朴大方。盏托呈四侧边缘稍内卷的荷叶形,充分显示出荷叶的一派盎然生机。盏托和杯盏形成一体,上下形态呼应,构成了一个生动、和谐的整体。
胎质细密,通体釉色饱满青翠,呈清水般湖绿色,釉色莹润欲滴如冰似玉,釉面均匀而薄,胎釉结合紧密,其釉色之美,令人倾倒。为国家一级乙文物。
越窑青釉执壶 唐 宁波博物馆藏
喇叭口,长颈,溜肩,瓜棱腹,矮圈足;肩部对置十棱短流与扁带状把。施满釉,釉色青黄。出土时与唐“大中二年”云鹤寿字纹碗同在。胎质致密,釉色青黄滋润。
执壶是壶的一种,因壶的肩部有手持的把手,使用时以手把持而得名。出现在唐代中期,到了唐晚期,其造型开始沿着两种形式演变和发展。一种瘦长,成瓜棱形;一种腹圆,流变长。
越窑青釉卣 西晋 故宫博物院藏
卣直口,短颈,平肩,垂腹,腹下饱满,圈足外撇,通体呈扁圆形状。卣的肩部前后两面各贴塑兽首,其下各立一系。肩左右两边分别塑有龙首系,龙鼻下卷构成圆环。两对系大小相间,形成稳重平衡之美。施青釉,釉面匀净,微黄。外壁上部印纹饰4组:中间为4行菱形模印纹饰一周,其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最下方由一周山形纹托起上部图案。器壁的菱形纹饰与圈足外壁上模印的3行菱形图案相对应。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其整体纹饰规整,和谐古朴,上下呼应。此卣仿青铜器提梁卣烧造,卣上面的龙首系具有悬挂提梁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作提梁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