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要进北京八宝山的条件和待遇是什么?
人死后要进北京八宝山的条件和待遇是什么?
八宝山原名韩家山,是北京西山山前平原上的一座山丘。明朝永乐初年,有司礼监太监葬于此,旁边建寺,后改名为褒忠护国寺。明清两代,这里都是年老的太监养老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总理周恩来建议,筹建革命公墓来安葬先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经过四处挑选,最终选定了八宝山褒忠护国寺的旧址。
革命公墓从1950年7月开始动工,最初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然而这里安葬的不仅仅是北京的烈士,所以在1970年改名为八宝山革命公墓。
按照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最初规定,只有县团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才可以进入八宝山。也有一些科技、文艺界人士,可以安葬在这里,比如汤用彤、林徽因、闻一多、侯宝林。
作为一种荣誉,逝者进入八宝山革命公墓当然需要履行审批程序。符合厅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需本单位开具介绍信,并提供任命书复印件,由上级部门审批以后就可以将骨灰存放在这里。同时骨灰可安葬于墓地,但墓地需要花比骨灰堂更多的价格购买。
第一区,安葬县级以上干部及革命军人团级以上干部。墓穴地长12尺,宽6尺或长12尺,宽12尺;
第二区,安葬省级以上干部及革命军人军级以上干部。墓穴地长18尺,宽18尺或长24尺,宽24尺;
第三区,安葬对革命有特殊功绩的,其墓穴地的大小另行规定。
1950年,任弼时因病逝世。作为建国后第一位故去的国家领导人,任弼时墓成为了“八宝山第一墓”。墓地面积300平方米,在公墓中面积最大。
而其他副部级以上干部的骨灰室,一般正面是正部级官员,副部级官员在两侧。
在副部级以下、厅局级以上的干部,一般安置在骨灰堂东、西、北三面的骨灰墙上。
由于完全按照级别排位,一些领导人的夫妇因为级别不同,不能合葬,比如陈毅和他的夫人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