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禁果效应”?它对于我们的教育有什么意义?
什么是“禁果效应”?它对于我们的教育有什么意义?
宋朝时,大散文家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和苏辙十分顽皮,不爱读书,苏洵劝说多次也没有效果。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
从此,每当孩子们玩耍时,他就躲在角落里看书。而当孩子们一跑过来,他就马上把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很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仔细研究,从此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
待苏轼和苏辙长大后,由于学识渊博,和父亲一起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能得到的东西或者是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忽视。
“禁果”一词来源于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它讲的是夏娃原本对智慧树上的果实熟视无睹,但上帝着重强调不准任何人偷摘果实,这引起了夏娃的注意和兴趣,最终偷吃了禁果,而被上帝贬到人间。人们把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心理现象,称为“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也叫做“亚当和夏娃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要得到;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却越勾起别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反而促使别人试图利用一切渠道来获取被掩盖的信息。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及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
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受传者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的空缺在受传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强烈的召唤。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
“禁果效应”告诉家长:
在教育孩子时,不宜硬性禁止,而应该注重引导。首先别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孩子的诱惑力,其次是要把孩子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对其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