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讨伐武则天檄文及白话翻译(都学过鹅鹅鹅)
骆宾王讨伐武则天檄文及白话翻译(都学过鹅鹅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这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谣,语言朴素自然,鲜活生动,色彩明丽。诗歌从声音、形象、动作、颜色等方面,把白鹅戏水描写得生动、逼真,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富有情趣的“鹅戏清波”图。
相传,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七岁,也就相当现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就能写出如此鲜活生动的诗歌,那应该是神童。
不错,人家就是神童。《旧唐书》记载“骆宾王,婺州义乌人。少善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
武德二年(619年),骆宾王呱呱坠地。骆姓是古乌伤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诗书传家、清节自守的家风一直流传。
正当骆宾王学业蒸蒸日上,心怀凌云之志时,父亲却突然病死任上。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于骆宾王来说,无异灾难性的。骆宾王停学守孝三年,待三年服满,家计已十分艰难。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骆宾王第一次赴京赶考。
辞别母亲,奔赴长安,他以为自己经纶满腹,凭实力,春闱一搏,雁塔留名,然后实现济世安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考试名落孙山,他从理想的高空跌到现实的炼狱,不说扬名天下、治国安邦,就连一家人的生计都成了问题。
初试落第,让他成熟起来,潜心书海,闭门苦读,为二次科场拼搏做准备。
几年以后,骆宾王二次参加科考,终于出仕,担任的是豪府幕僚。
由于他刚正不阿、崇义节、轻权诈,对官场倾轧、拍马逢迎很看不惯。加上持才傲物,跌宕不羁,必然招致小人嫉恨,得罪权要,不几年,遭人排挤,罢官去职。
好在道王李元庆看上了他。道王是李渊第十六子,唐太宗的异母弟。他爱才好士,性格豪爽豁达,对骆宾王的文章诗赋,甚为欣赏,很器重骆宾王。
也许是为了防止“玄武门之变”再次发生,唐制规定,在亲王府中谋事的官佐,任职一般不超过四年。在他任职三年后,李元庆要他“自叙所能”,也就写一份自我简介,好举荐他。但在官场混迹多年的骆宾王深感宦海的污浊,婉言谢绝了道王的美意,回到兖州,学祖父,过起了耕读自娱的隐居生活。
在兖州,种了几亩薄田,维持生计。这个时候的骆宾王写下了不少的隐逸诗歌。读书人写诗在行,但要耕田养家,则是门外汉。这时,母亲年岁已大,经常卧病在床。加之自己身体也不好,以至于混到“糟糠不赡,审算无资”,一家人连粗菜淡饭都吃不上的地步。
面对如此境况,骆宾王决定再度谋仕。来到长安,已年近半百,皓皓白首,物是人非。这次,他终于被授予奉礼郎。官职虽小,薪水虽低,但家人温饱无忧,况且公余之暇,还能和诗友切磋诗艺,一唱一和,不亦乐乎。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落魄的文人就爱发牢骚,骆宾王也不例外。仅仅过了三年安宁的日子,他再一次被罢去官职。正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吐蕃大举入侵,占领了西域大片领土,朝廷派薛仁贵率兵西征。骆宾王要求从军自效。于是,他从军入伍,离开长安,开始了边塞军旅生涯。
天山积雪,交河绝塞,戈壁流沙,边关落日,戍楼烽火,朔风狼烟……军旅体验让骆宾王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爱国情怀、羁旅感慨、边塞烽火,凝铸成一首首情真意切的军旅诗歌,骆宾王成为大唐边塞诗的先声。
转眼间四年过去了,就在他56岁那年的冬天,回到长安,和家人团聚,结束了军旅生涯。
回到长安,吏部按绩考核,将功补过,功过相当。于是,组织部门授予骆宾王一个武功县主簿的职务。
命运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官场失意,骆宾王就把志趣集中在诗歌创作上。武功主簿任上,写成《帝京篇》,一时朝野传诵,誉为绝唱。
在主簿任上,骆宾王秉公执法,恪尽职守,不避权要,因而得罪了不少的权贵人物。
也许是朝中正直大臣看中他正道直行、刚直不阿、清白自守、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突然间,骆宾王被举荐到御史台侍御史的位置上,希望他能在“宦海清污”中发挥作用吧。可是,他刚架起“清污船”,一下水,一个浊浪打来,船被掀翻,自己反被“清”进了“垃圾舱”。
高宗时期,武则天就掌管朝柄,她采取各种办法,打压李氏皇族。身为朝中侍御史的骆宾王,很看不惯,屡次直谏。这就捅了马蜂窝。于是就有人捏造罪名,举报有贪.污行为,骆宾王锒铛入狱。
在监狱里,骆宾王悲愤地写下了《在狱咏蝉》。整首诗托物寄兴,以蝉自喻。蝉儿居高饮洁,品性高尚,但却受到无情摧残。回想自己一生高洁,耿介自许,却无端受辱,身陷囹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撕心裂肺的呼喊,喷射出他一腔的愤怒。读后,为之震撼。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唐高宗大赦天下。骆宾王在赦免之列,出狱后被贬放临海县,当县丞。
公元683年,高宗驾崩,李显即位,号为中宗。武则天权欲极旺,高宗在世时,她已朝柄在手,现在把皇位让给儿子,武则天不会甘心。李显即位不到三个月,就被废为庐陵王,另立李旦为皇帝。
通过宫廷政变,武则天把政权紧紧握在手里。她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勋老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时大开告密之风,李唐宗室人人自危,天下惶惶,笼罩着恐怖气氛。
公元684年,骆宾王在临海任上因事进京。在京期间,亲眼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武氏势力四处横行的恶行。骆宾王饱受儒家思想浸润,对武则天的所作所为,如骨鲠在喉,愤懑于胸。
骆宾王离京南下,没有再回临海,而是停留在扬州,和徐敬业等人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推翻武则天。
徐敬业是唐代开国元勋英国公徐世勣的长孙。在武、李斗争中,身为少壮派代表,他坚决站在李唐宗室的一边。看到武则天的种种举措,他心里积愤难平。同时,一大批被贬的官员,纷纷来到扬州,与徐敬业会合。
扬州起义骆宾王起草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描述起兵目的,历数武则天的秽行劣迹。文章如长虹贯日,如迅雷震宇,气势磅礴,极具号召力。据《新唐书》记载,当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当得知是骆宾王时,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遇,宰相之过也!”武则天惜才之情溢于言表。
(图)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剧照
扬州起义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骆宾王的下落不明,有说被杀的,有说逃亡的,有说投水而死的,众说纷纭。
综观骆宾王一生,在仕途上,他是不幸的。但在文学上,他又是幸运的。从七岁《咏鹅》,赢得“神童”美誉;到齐鲁闲居写下的大量隐逸诗;到边塞从军,开创大唐边塞诗先河;到中年的《帝京篇》、《畴昔篇》等名篇轰动京城;到狱中创作了《在狱咏蝉》、《萤火赋》等留芳千古的名篇;到最后《讨武氏檄文》成为众口传诵,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并称中国骈文史上的双璧。在唐初人才济济的文坛上,骆宾王技压群芳,稳居盟主地位,成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也因此流芳千古、光照千秋。
*作者:李昌宝,鱼羊秘史签约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