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故事,关于春节由来的小故事?
关于春节的故事,关于春节由来的小故事?
关于春节由来的小故事
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节日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讲一个关于春节的故事
打年兽。以前一到年三十就有怪兽来霍霍人,后来有聪明老者发现在只要人放炮轰怪兽它就不敢来了,后来就有了过年放炮打年兽。
关于春节的人物故事
春节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希望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公元前两千多年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这一月叫元月
关于春节的故事简单
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只是来吃村民的鸡鸭,后来人们为了驱赶这个怪兽,就放鞭炮来驱赶,后来就演变了春节,还有各种习俗
有关春节的历史人物故事
张衡过年就离家出走。
汉的大天文学家张衡有一个奇葩的习惯,那就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便去外地度假,他只两带两样东西,一样是吃的——充足的干粮,另一样是用的——一大堆仪器。干粮可以充饥,这个容易理解,那么,仪器又是干什么呢的?三个字:观天象。
衡去寻找雄伟的大山,然后爬到山顶,用所带的各色仪器去观察天象。
为什么非要选择春节这个敏感期呢?张衡给出的答案是:一年中春节的天象最复杂,最值得研究。也就是张衡这种执着和疯狂热爱,放弃过年的天伦之乐,他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发明了地动仪和浑天仪,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节日的民间故事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个鬼界,当中有座棵覆盖三千里桃树的山,树上有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时,夜晚出去的鬼就必赶回。负责看守鬼界大门的两个神人叫神荼、郁垒,如果鬼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他们就会立即将它捉去喂虎,所有的鬼都怕他们。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统节日的民间传说故事2
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