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水龙呤(水龙呤原文及翻译)
辛弃疾的水龙呤(水龙呤原文及翻译)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的最好词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从北方南归已十余年的辛弃疾正当人生壮年,然而多年闲置,纵使满腹经纶也终究无用武之地。
就在这年秋天,他登上今天南京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痛惜自己壮志难酬,于是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尽显沉痛之气。
旧史记载,赏心亭在今日南京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战国时期属于楚国,楚天意即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如柳永的“暮霭沉沉楚天阔”.
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两句话如汪洋恣意一泻千里。诗人登临是赏盛景还是心有所属?谁又能直到他心中的意图呢?
这句话颇有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之意。然而作为江南游子,北望曾经的故国山川,辛弃疾心中的悲愤之情,确实是不被当局所能支持了。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非最近因为东八区被喷的生活不能自理的那位)典故。
《世说新语·识鉴》有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然而辛弃疾是不认可张翰的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哲学,毕竟人是要有所承担,而不是因为挫折就要回归故里。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三国时期许汜与刘备一同在荆州牧刘表那边。
有一次他们点评天下英雄,许汜因为跟名士陈登不合就说他不好。
刘备详细问过原因后说道:“现今天下大乱,流离失所,你有这才干不做点正事,整天只忙着求购土地,到处询问房子价格,能不被人嫌弃吗?”
话说如果许汜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大概早早就凭借炒房实现财务自由了。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古代的英雄人物和当今财富排行傍上一堆搞房地产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了。
只是可惜虚耗了大好时光,忧愁国势如飘摇风雨,树犹如此,人如何不老迈呢?
是否有肯将衰朽惜残年?或者只能是请谁人去唤来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为我擦去英雄失志时的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