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车传奇-让我们用葛优躺的姿势贴地飞行
躺车传奇-让我们用葛优躺的姿势贴地飞行
一百多年前,自行车还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奇怪的车型都曾出现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不合适的、存在缺陷的自行车结构慢慢的被淘汰。
最经典的钻石形/双三角形车架最终占据了主流,大街上99%以上的自行车都是变成采用那种车架的立式车。
现代自行车的经典车架——双三角/宝石形
但是还有那么极少数奇怪的自行车存在——那就是躺车:
躺车
躺车作为一个骑行姿势类似于坐躺椅的姿势,用葛优躺的姿势去骑车,一出现就以特有的优势冲击立式车的地位,以舒适的姿势,低风阻的高速度,易发力等优势独树一帜。
躺车的优势:
重心低,风阻小,速度快。蹬踏时背部抵住靠背发力,发力大于立车站起来摇车猛蹬的力量。姿势舒服,长时间骑车屁股不再有酸痛感,适合长途骑行。
缺点也很明显:
恶劣路况下体验不好,骑行颠簸震动会直接作用到后背,让人很不舒服。而立式车遇到震动,能量会先作用到脂肪较厚的屁股再作用到脊柱,震动感不是强烈。姿态低导致不安全,很多时候要在车上插个旗子提醒往来车辆。纯靠腿部力量蹬踏,无法借助体重省力踩踏比如摇车,尤其在上坡时显得费力。
正面投影面积小导致风阻小
躺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诞生,曾一度在各种自行车比赛中屡屡夺冠,把立式车打得一败涂地而风头出尽。但是作为新生事物,躺车“破坏力”实在太大,冲击了自行车产业以及运动员协会等众多组织的商业利益,最终,比赛规则被修改——作为横空出世的强大搅局者,躺车被剥夺了参加各大自行车比赛的资格。
比赛中的躺车
早期躺车
之后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乱中的人们已无暇顾及其他,躺车被慢慢遗忘。
若干年之后,大约到了上世纪70年代,躺车被重新发掘出来,人们开始再一次尝试这个尘封已久的车型,躺车慢慢的开始聚集起特定的爱好者群体,而躺车产业在国外也发展形成一定规模。
比起二战前的躺车,如今的躺车开始立足骑行爱好者对车辆的特定需求,加上爱好者的想象力,造成了躺车车型百花齐放的繁荣现状。
按照轮子数量分为两轮躺车,三轮躺车,还有少部分四轮躺车
两轮躺车
倒三轮躺车
正三轮躺车
按照车把的位置分为上把位躺车和下把位躺车
上把位就是车把在上方,和立式车一样。
上把位躺车
而上把位车又分为两种,一种牙盘前伸的上把位,参见上图和下图左车,这种车车把位于两腿中间,上下车需要先将车把前翻才能直立起身体。另外一种则是长轮距上把位躺车,参见下图右车,这种车牙盘没有前伸,上下车不需要向前翻转车把,相对方便,缺点是轮距稍长,转弯半径稍大。
两种典型的上把位两轮躺车
下把位躺车
下把位的躺车就是车把被设计在两腿下方,这种车型没有上把位两种车型的缺点。
按照驱动轮的位置分为前驱躺车和后驱躺车
后轮驱动方式占躺车的绝大多数,但是也有部分的躺车为前驱车,初学者上手比较难,需要一定的时间学习才能上路骑行。
前驱全躺
按照骑行姿势分为全躺车,半躺/斜躺车。
半躺车斜躺车的骑行姿势类似于坐在椅子上,后背有依靠,向前或向前下方登踏。车座宽大舒适。这种车视野开阔,动作舒展,适合长距离骑行。
全躺车的骑行姿势则躺得更加彻底,视野稍差,但风阻更小,可以骑出极高的速度。
更有人在全躺车基础上加了流线型的外壳,进一步降低风阻。时速一度超过100公里/小时,成为人力车破纪录的首选车型。
说起躺车的外壳,也有些外壳是为了骑行的时候遮风避雨:
十多年前,国内的自行车厂家也开始对躺车做过尝试和探索。
早已消失的国产Mitka躺车
早已消失的国产Mitka躺车
难得一见的都市逍遥车
国产的三十迈微躺车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的路况越来越好,舒适安逸将成为人们骑行的追求之一,躺车也许会被更多的人知晓和接受。
未来的躺车也会演进出更加人性化的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