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四大街29号 敬告青年
北京五四大街29号 敬告青年
北京五四大街29号,座落着一座民国建筑——北大红楼。
百年前,它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活动地。
2019年,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即将在北大红楼原址上筹备开馆,相关部们召开了100余次与文物相关的论证会。
从南门外看,北大红楼上下共有四层,呈工字型,总共有68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一个主题展,在如此众多而又复杂的空间里,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完最重要的文物并牢牢记住?
要知道,这四层里共有1357件文物,其中813件为纸本文物。
三楼的这个房间,专门为这册纸本文物,单独开辟了一间展室。这本图书的内页已经泛黄。是什么样重量级的文物能够享受如此特殊的待遇?
这就是1934年版的《独秀文存》。
《敬告青年》是亚东图书馆发行的《独秀文存》第一册第一篇文章。
《敬告青年》由陈独秀撰写,全文共有3773字,最早刊登在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号上,作为杂志的发刊词。
文中满怀激情地号召青年知识分子集结起来,共同挽救内忧外患的中国,对当时的青年提出了六项标准: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险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从1922年11月到1934年3月的十二年间,亚东书局一共发行了《独秀文存》十个版本,北大红楼珍藏的是1934年3月发行的《独秀文存》是第十版,也是终结版。
出版这个版本时,陈独秀因为革命活动而被南京江宁地方法院判处13年徒刑。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专程赶到监狱看望了陈独秀,并为《独秀文存》写了序文,成为《敬告青年》最好的注释:
“即到今日,仍没有失掉青年模范文的资格。 ”
被蔡元培称赞为“青年模范文”的这篇《敬告青年》,反映出陈独秀对革命道路的独立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君主复辟、南北混战的乱象。要想救中国、建共和,首先要进行一场思想革命来唤醒民众。
于是陈独秀把救中国的重任,从原来的支持军事组织转移到青年身上。他选择创办一份青年杂志进行启蒙与破冰,陈独秀用《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群体发出集结令。
文中所提出的“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和“科学”六大修身标准,蕴含了后来所概括的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呼唤德先生与赛先生,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