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秦腔名丑:阎振俗
西北秦腔名丑:阎振俗
阎振俗(1918-1990),长安县曹村人。民盟成员。易俗社九期学生。初习须生,由名师高天喜指点,以《闯官抱斗》首次登场。旋因嗓音变故,改工丑角。
师承汤涤俗、晋福长,并有个人独创,是秦腔丑行一代名流。其表演艺术生活气息浓郁,雅俗共赏,特别适应乡农、市民之趣味。
成名之后,离开易俗社,历往榆林、三原、平凉等地搭班演出。1952年参加北京会演结束,遴选入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旋并省戏曲研究院,演、教结合,直至作古。生前是陕西省政协常委。剧目广传后人,门生遍及西北。
阎振俗的表演,乍看起来臂腿僵硬,道白粗笨,唱腔低沉,似有“不飘”之感。但久看就会品味出其艺术风格不同凡响。既融苏牖民、马平民、晋福长、汤涤俗之风韵,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行家谓之“阎派”。
代表剧目有传统戏《丑劈门》、《打砂锅》、《教学》、《十五贯》及现代戏《祝福》、《血泪仇》、《两颗铃》等。每出戏中的角色他都刻划得鲜明生动,有血有内,无丝毫雷同之嫌。
阎振俗嗓子不好,中音都唱不上去,更何谈高音,真可谓“五音”不全。但是,作为戏曲演员,无论哪一个行当都要唱,因此,他一方面长期摸索,独出心裁地循出弦下行腔,顺弦诱唱的规律,形成了一种出字不拖音的数板式唱法,既遮掩了自己之“短”,又显得别具一路。
另一方面,尽量在动作上模仿生活,并加以艺术夸张,把一切动作配合到锣鼓点上,既丰富了戏曲表演程式,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如表演《丑劈门》中杨三小拍门的动作,一改只用手拍的传统程式,而是把手拈、头碰、背靠、足蹬、脚踢、肘撞、膝盖顶、屁股蹲、棍子戳等动作有机结合起来。
当老丑误将条帚当刀开门乱劈时,他用木棍作枪射击,辅之以腿、肘踩着“尺打通”的节奏,逗闹中烘托出喜剧的艺术色彩。
这些奇特的表演,相沿成习,成为表演杨三小的固定程式,凡演这出戏的后生乔慷慨、李兴、孙存碟、张积善、魏文治、王科学和扬东纪等,莫不以此为宗。
说数板、饶口词、插科打浑、逗趣取闹,是丑角演员的基本功,阎振俗常常把成语和歇后语贯入其中,且有时巧妙地融会其他剧种的声腔艺术,如情入境,别有风趣。
凡此种种,《教学》、《打砂锅》、《丑劈门》、《走雪》以及《窦娥冤》等戏中,阎氏均有上乘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