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为什么那么短命他在位期间做了什么
闯王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为什么那么短命他在位期间做了什么
李自成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虽然大顺皇帝李自成登基称帝,是在明朝崇祯十七年 1644正月的西安,但他真正君临天下,却还是在是年三月十九日攻克北京到四月三十日败退离京的42天。
这42天,亦是大顺王朝乃至整个明末农民战争的转折点。
灭掉明朝后龙椅还没坐热的李自成,竟在四十多天后一路脆败,曾拥兵百万的大顺政权,也是一年多后就迅速覆灭,辛苦打下的江山,全给清王朝做了嫁衣。
如此脆败的全过程,也叫大顺皇帝李自成,变成了后世知名的反面教材,甚至在一些管理学课程里还常被拿来说事儿。
放在野史里,那更是被花样编排,诸如李自成进北京后迅速腐化农民军骄奢淫逸的剧情,也在各类野史小说戏曲里大书特书。
特别是在金庸小说《鹿鼎记》里,迅速腐化的李自成,还导致男主角韦小宝多了两个老丈人,相关叫人唏嘘不已的桥段,也捧红了金庸剧的一拨拨男星女星。
那么真实的历史上,打进北京后的李自成,真的突然变得如此不堪?如果没有,为什么他的人生会反转得这么快?这事儿,就得先看看他占领北京的42天里,到底都干了啥? 比如野史里,拿李自成迅速腐化堕落的形象来,诸如《甲申传信录》《再生纪略》《明季北略》《国榷》等史料,却还原了一个更真实的李自成。
哪怕已经坐上龙椅,是年四月初的李自成接见京城乡老问民间疾苦时,依然是戴大绒帽穿天蓝箭衣的朴实着装,传说中迅速腐化的大顺农民军呢?进北京后也是纪律严明,但不抄掠。
个别违反军纪的农民军士兵,更是以手足钉于前门左栅栏上。
而且千万别以为,这些现象只是入城初期的李自成装样子。
哪怕因为家人之死,恨李自成到咬牙切齿的明末官员杨士聪,也承认农民军在山海关兵败前纪律严明,甚至都人嫁女于贼营者甚多,甚以为荣。
而几百年后的清代史料,也给李自成的治理能力正了名:这42天里,农民军治下的周边县城吏不敢舞文,民不敢犯禁邑甚安之。
北京周围也是布帆安稳。
比起崇祯上吊以前,那真是少有的太平时光。
也同样是在这42天里,李自成的大事更办了不少:废掉了明朝早已腐化的厂卫制度,将宫廷的太监名额压缩到千人规模。
迅速派部队官员接管各地州县,推行三年免粮政策,将北方各地逃亡地主的荒地分给农民。
以至于所遣守土之吏,无敢暴民。
综合说来,虽然打进北京的李自成,也有过追赃助饷追赃七千万两白银等过激行为。
但作为一名新朝的统治者,他这42天的表现,不但不能说腐化堕落,甚至放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可以打高分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42天的表现,可以打个高分。
那为何接下来的李自成,会命运陡然下坠,落得迅速败光基业呢?实事求是说,虽然李自成的这42天,做了很多正事,但最当务之急的两个正事,他并没有做。
第一件正事,按照现代的话说,就是理顺内部关系。
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号称有百万大军,攻克北京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兵不血刃。
但这给力一幕,与其说是因为农民军够强,不如说是因为明朝太弱。
多年的两线作战,已经耗尽了明朝的元气。
特别是李自成从西安东征北京的一路上,除了宁武关之战等少数战役外,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可就是宁武关之战这些战役,也打出了李自成的毛病——面对明军周遇吉部的顽强阻击,绝对优势兵力的李自成几乎寸步难行,最后还是艰难惨胜。
而这也恰恰说明,虽然打下了北京,但李自成的大顺军,此时已然难称劲旅。
事实是,李自成的农民军,距离正规军的标准都差不少。
面对明军天雄军秦军等劲旅,一直都是胜少负多。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战斗力差距外,更因大顺军的组织形式:几乎都是各路农民军将领,合伙组成的大顺军,既没有令行禁止的领导力,更没有强大的凝聚力。
至于战斗力?自然也有限得很。
这样的军队,碰上腐化已久的明军地方部队,当然有得打。
但遇到强得多的辽东军队,乃至此时正是巅峰的清军八旗劲旅,遇上逆风仗,当然也没了胜算。
占领北京的42天,本来应该是李自成整训军队,树立绝对领导权,提升战斗力的绝好机会。
一如几百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阶段做过的事一样。
可是李自成,并没有做到。
而这,也就涉及到接下来,李自成另一大败笔:战略眼光格局。
李自成的事业,在占领北京后到达了一个巅峰,但下一阶段该怎么走?谁是眼前最大的威胁?身为大顺皇帝的李自成,脑筋里全无概念。
就以对待东北吴三桂明军乃至清王朝的态度说,李自成虽然注意到了吴三桂,但对于关外虎视眈眈,已经把李自成视为实与流寇角也的清王朝,却是全无概念。
在明末农民战争的几年里,清军也不停破关南下,劫掠大量人口物资。
作为明军的老对手,要说李自成不知道清军,显然是不可能。
但是对于清军的威胁和野心,他显然是不清楚的。
他最初招降吴三桂后,仅派唐通 明朝降将的八千人去接管山海关,对于拥兵二十万,即将倾国之力入关的清王朝,他根本没想过。
如果占领北京时,李自成就能看到这个威胁,着手加强东北乃至北方的防务,大顺政权就算要败,也不至于四十二天时间就败。
原本战斗力就有限,对于山海关乃至东北,又几乎无感,这样的李自成,又怎能不吃大亏?当吴三桂与清王朝达成一致,共同对付李自成时,李自成能调去山海关的兵力,也不过是八万人。
这一仗,不打,胜负就已经注定。
一不能理顺整合内部关系,二缺乏正确的格局眼光与战略判断。
李自成的这两个毛病,恰恰是多少野史小说忽略掉的,而后果,也比他私生活腐化堕落严重得多。
这两个教训,才真正超越了历史,值得今天各行各业深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