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斩监候是死缓的意思吗?究竟是斩还是不斩?

清朝的斩监候是死缓的意思吗?究竟是斩还是不斩?

可能在很多电视剧里面,很多人应该都对这个词比较熟悉了,可以说是经常会听到的,那就是“斩监候”。在很多影视剧里面,犯人被判刑斩监候,很多人其实对这个词并不熟悉也不了解,但是听的很多,时间长了就会以为,斩监候就和现代意义上的死缓应该是一个意思的,因此也就会这样去理解了。然而,斩监候的意思真的就是死缓吗?究竟斩监候说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斩监候的凡人到底是斩首还是不斩呢?

清朝的斩监候是死缓的意思吗?究竟是斩还是不斩?

1、何为斩监候?

十恶大罪: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在清朝,一旦犯人所犯罪名为上述十恶不赦的大罪,则必杀无疑,无需按照《大清律例》定罪判处,直接可以拟判死罪,之后只待刑部复核审查确认无误,然后便可就地正法。而犯其余罪项的犯人,即便其作案情节较为严重,也只会落得一个“斩监候”的处理结果。

斩监候顾名思义,“监候”即为死刑暂缓处理。在这段时间里犯人依然还是要关押在监牢内,等待秋审和超审调查和审判的最终结果。

若经过调查,犯人罪行属实,且没有矜免情节的话(所谓“矜免”即罪犯违法罪行属实,但是法虽难饶,情有可原,可以酌情减免刑罚),则交给皇帝亲自勾决判处死刑,而后立即正法。

相反若犯人经过调查,发现其确有可恕情节(如犯人为家中独子且上有老下有小,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清律则需要“留养承祀”),那么其便可从宽免死另行处罚。

补充:《大清律例》还规定“八议”之人不在其管辖范围之内。八议: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功、四曰议贤、五曰议能、六曰议勤、七曰议贵、八曰议宾。若他们犯罪只能上禀皇帝,让他来亲自裁决。

此外还有“官至极品可免死”、“宗室子弟无死刑”等不成文的规定。按照这样的规矩来看,像和珅这种本来就是皇亲国戚(其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的十公主,他藉此和皇室攀上了亲家),自己又位极人臣而且富可敌国(清朝中后期“钱可赎罪”,详见后文“议罪银”制度)的“极品”人物,要不是他的权力过大威胁到了嘉庆帝的皇权,只怕他想死都是一个难事。

清朝的斩监候是死缓的意思吗?究竟是斩还是不斩?

2、何为死缓?

死缓全意为“死刑延缓执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而在这两年之后,其中又给出了犯人可能处理的三种结果: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清朝的斩监候是死缓的意思吗?究竟是斩还是不斩?

3、斩监候与死缓比较

虽然判处“斩监候”本意是为了更好调查案情与罪犯本人情况,但是由于一者当时调查手段落后,故其调查结果可想而知也不会太过理想;二者“矜免”二字主观性太大,完全取决于刑部官员及皇帝的个人想法。

若是犯人背景深厚,抑或是其财力富足,能够上下打点关节,那么其被减刑免罪的可能性就会大大上升(康熙八年,康熙帝对权臣鳌拜展开清算后,朝臣们已经拟定了鳌拜大罪三十,论法应该“论大辟,并籍其家”,但是康熙为了稳住朝局,更为了博得一个仁君之名,就冠冕堂皇说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仅仅把他革职监禁就算了事)。

而对普通人而言,“缓刑”的这段时间意义就小得多了,大多数时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还不如一刀下去一了百了。尤其是在乾隆晚年“议罪银”制度施行之后,“以钱免罪”更是搬到了桌面上来明码标价,且为国家所大力推崇,这种法律上的不平等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所以说清朝看上去律法森严一视同仁,实际上就是一只专咬平民百姓的恶虎,外强中干,它还是摆脱不了封建社会的固有弊端,依仗权势游离于法外的人依然不在少数。

相比之下死缓这种我国独有的法律制度的优点就显而易见了。

多余出来的这两年时间既可以给足公安机关时间调查事情真相,以便将冤假错案从源头上杜绝,而且更加可以让犯罪分子充分理性思考,让其能够及时弃暗投明尽全力帮助警方破获犯罪同伙,争取宽大处理。

可以说死缓正是斩监候从古代君主至上的封建社会,往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其中少了几分偏执与片面,多了一些人道与公平。

同类推荐

​公孙弘为什么能以丞相身份封侯

​公孙弘为什么能以丞相身份封侯

公孙弘为什么能以丞相身份封侯 公孙弘是西汉时期著名大臣,因为他是第一位以丞相身份封侯的人,等于是他开创了先例。想必各位网友都十分好奇公孙弘到底是...

​董卓死后他的后人为什么没站出来

​董卓死后他的后人为什么没站出来

董卓死后他的后人为什么没站出来 董卓早先因为立有救驾功劳,因此开始掌权,后来利用吕布除掉丁原,顺势吞下两大军阀的兵力。此时董卓势力在朝中已无人可...

​赵云为什么三枪都没杀死周仓?

​赵云为什么三枪都没杀死周仓?

赵云为什么三枪都没杀死周仓? 赵云虽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但这与刘备的各种考虑和赵云的为人有关,赵云的实力却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一次战斗中,赵云竟然...

​东汉已经改进造纸术,为什么人们还用竹简

​东汉已经改进造纸术,为什么人们还用竹简

东汉已经改进造纸术,为什么人们还用竹简 造纸术,纸的出现一直都被认为是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非常重要。而东汉时期,蔡伦已经改进了造纸术,也就是说,...

​司马懿是如何击败魏延的

​司马懿是如何击败魏延的

司马懿是如何击败魏延的 提起司马懿,可能在多数人眼里他是一个奸诈且虚伪的人。不过司马懿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不然也不可能将曹家的江山夺走。那这次准...

​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不如秦国有效?

​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不如秦国有效?

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不如秦国有效? 秦国启动商鞅变法,此后国力逐渐强盛,在接下来的100多年里成了唯一的强国,由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六国的伟业。实际上...

​刘邦要杀樊哙是为了压制吕后?

​刘邦要杀樊哙是为了压制吕后?

刘邦要杀樊哙是为了压制吕后? 樊哙是西汉开国元勋,他最后没有死在刘邦手上,但在刘邦晚年差点就要拿樊哙开刀了。不过很多人不解,樊哙可是第一批跟随刘邦...

​春秋为什么叫春秋 为什么不叫夏冬

​春秋为什么叫春秋 为什么不叫夏冬

春秋为什么叫春秋 为什么不叫夏冬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被称之为春秋时期,孔子还撰写了《春秋》这部作品。说到春秋,相信很多朋友们心中都会...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连杀3位重臣?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连杀3位重臣?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连杀3位重臣? 诸葛亮之死,对于蜀国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了,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起了蜀国,刘备死后又协助刘禅,最终死在北伐的...

​吕雉为何放过了长子刘肥

​吕雉为何放过了长子刘肥

吕雉为何放过了长子刘肥 说起吕雉,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刘邦的大老婆,中国历史上记载的首位皇后和皇太后,跟武则天一样的女强人,一手把持着朝政。...

热门排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