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最经典抗日电影排行榜
中国十大最经典抗日电影排行榜
今天小编突然兴致准备写一篇抗战电影,不仅仅是满满的回忆,更是满腔的热血,不过现在的抗战连续剧我看不下去了什么特效啊什么剧情的毁我三观。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中国十大经典抗战电影敬请欣赏!
NO10.《地道战》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首歌陪伴我长大小时候,超级爱看的电影!我从小就喜欢枪,还自己做了好几把木头枪,有手枪有长枪。电影里的枪战很吸引我的。之所以吸引我更是因为,枪打的巧、打的妙,不是和强大的鬼子正面拼抢,而是利用掩体来打击入侵的敌人,其中的智慧令人拍手叫好。头儿和手下的良好配合,也让我感到带劲。齐心协力才能打出精彩的配合。地道,也让我感到很好玩!相当与地下城市啊,夸大了说,沾点科幻的边。另外,这个战斗,是民间自发的,是自然的。总之,是相当值得一看了。
NO9.《地雷战》
记得小时候,只要有这样的片子,一家人都会很期待的等在电视机边,翘首以待啊那个虔诚的样子,现在怀念起来还觉得挺可爱、挺真切的。单纯的喜欢老电影,永远不褪色的经典,这样看着会很温暖~童年有它们静静点缀,和着熟悉的旋律、吃着排老长队伍买的喷香的爆米花、斜靠在木质的床架边,眼睛顺着唯一的方向——就是它了……时不时大叫几声……呵呵呵,很难很难再有这样的感觉了吧怀念怀念
NO8.《铁道游击队》
一段黑白色的影片,一卷胶片演绎革命色彩。在那个物欲横流不发达的年代,中国解放不久,所有产业都刚刚兴起,电影业在中国还未发达,正处在萌芽状态。电影《铁道游击队》可以客观的展现出中国电影业的希望,电影一上映就获得大众的好评,影片的成功离不开电影工作人员的良苦用心。电影至今仍是经典之作,现在看来如同恍如隔世,一段穿越时空的黑白色回忆。
NO7.《英雄儿女》
当王成没有一切抵抗敌人的獠牙的时候,他终于会想到自己虽然是一个人,可是很远的地方(炮能打到的地方)还有千千万万门大炮。于是他对着报话机怒吼了,稍微有点绝望但大部分则是突然醒悟过来的畅快: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NO6.《小兵张嘎》
影片中的嘎子是多么可爱呀!“嘎”气十足!浓眉大眼,虎头虎脑,是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嘎”小子,有时还喜欢恶作剧。在寻找队伍的路上,他误把罗金保当汉奸,虽然闹出了笑话,但显示了他的执着!还有那个胖翻译吃西瓜的那段,那句话“别看现在吃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很是突出。与胖墩打架,犯了错误,把胖墩家的烟筒给堵了,罗队长关他禁闭,只要他承认错误即可,可是嘎子拗着头就是不说话。 多可爱的嘎子!为他鼓掌!嘎小子”敢爱敢恨,富有正义感,具备了中国儿童勤劳、勇敢、聪明、伶俐的性格特征,“嘎小子”这一经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让几代中国人难以忘怀。
NO5.《红色娘子军》
短发浓眉女子,从此成了我的固恋形象,她们是荒野里的母亲和姐妹,等待归属,等待被收拢,在仇恨完成后被文明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必然会以受难的姿态出现。《舞台姐妹》里,谢芳扮演的竺春花,被捆在小镇的台子上示众,脸上有污痕,大黑辫子已经毛了,有人走上前去,用一只大碗,给她喂一点水。整个画面,或许是因为胶片久置的缘故,颗粒度很粗,呈现出一种黄绿的色调,那形象,成了我许多小说的源头。八十年代后,这种形象渐渐少了,所以我如获至宝般地记住了一个名叫迟蓬的女演员,她眉眼浓郁,她的成名作,仅仅是片名,就让我想多了:《野妈妈》。
NO4.《平原游击队》
在战争的年代,时代以及每一个人都需要英雄。我们需要一个在斗争中彰显革命英雄主义的人。在斗争中他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战斗,忘我工作。《平原游击队》正是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个革命英雄主义的化身——李向阳。人物刻画深刻而又独特,在滚滚的历史长河里,李向阳这个名字被每一个人记在了脑海中。
NO3.《鸡毛信》
一个刚开始发育的少年讲故事的口吻。海娃对猫脸。龙门村。消息树被弄来弄去。海娃寂寞的时候,就抱着一只小黑羊。那些羊很乖地被放牧。日军来了,他把信藏在羊毛尾巴下。日军问“小孩,你是不是八路?”“不是,我是来打酱油的”(开玩笑),“我是放羊的”。00:26某日军士兵在洗澡的时候,一只羊在舔他的背,海娃困得睡着的时候,有父老乡亲革命前辈托梦给他唤醒他,半途丢了信,吓死了很有责任心的他,还好找到了。后来又被抓了,但是带敌人入我军区域,也送到了信,告诉了敌人碉堡的地图,立功了。多亏了海娃把地势记得很牢固。
NO2.《狼牙山五壮士》
记得第一次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是在村里的广场上,那会儿是反映机,一放学我就迫不及待的去看这部电影,我们几个小孩儿静静的坐在地上观看。那么天真的我举得这部电影好玩儿,为了活命把自己逼到绝路,长大后我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故事的电影知得推荐。
NO1《董存瑞》
一眨眼功夫来到榜单首位,《董存瑞》记得小学课本学过。董存瑞代表了不论时代,想要大干一番的青年,但又有刘邦的主见。不听信条规,听自己的生存本能,马上指出“入伍年龄”、“发的子弹不够”,“提前入党”的问题。打仗也不是为了信仰,而是建功立业的爽快,因而特别敢干。他的疑问解释了共产党困难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