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豆瓣评分_国王的演讲 豆瓣电影
国王的演讲豆瓣评分_国王的演讲 豆瓣电影
国王的演讲豆瓣评分7.8,这部电影的口碑还是不错的。但是在国内的票房却不尽人意,上映首日票房仅有1.6亿,而且还是周末两天的时间,可以说是非非常惨淡了。而且豆瓣评分也只有5.7分,和《速度与 *** 8:最后的决战)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不过这部电影的主演范迪塞尔却凭借这部电影再次火了一把,成为了票房保障。
一:国王的演讲豆瓣评分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现在的人们都喜欢那些“貌美如花”的男生,但是在我看了,一个男人真正的魅力应该是充满血性与阳刚的,对现在充斥着电影、电视屏幕上的小鲜肉实在无感。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几部血性男儿应该看的电影,好男人不应该是有野心、有责任、有勇气、有担当的吗?
1.《美国往事》豆瓣评分9.1
每个人都想在生活当中活成自己心目中的强者。本片是一部经典的黑帮犯罪题材的影片,讲述的是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了黑帮老大的历程。
影片的全过程都向大家传递着野心,不管是麦克斯的诬陷还是面条的觉醒,都让人热血沸腾。而面条最后的改变,将麦克斯逼得走投无路自杀的场景也是大快人心。
2.《阿甘正传》豆瓣评分9.4
只有不停的勇敢向前奔跑,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阿甘为了躲避他人对自己的欺辱,开始不断地“跑”,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跑进了另外一所学校,也因此跑进了大学,并成为了橄榄球的巨星。
最终成为企业家的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从自己建立这个目标,到最终成为大家眼中的成功者都离不开珍妮的鼓励,所以他放下一切去寻找到她,然后再一次努力奔跑又一次成为了名人。人生的路,只有不断向前奔跑,你才能摆脱掉让你困扰的一切。
3.《国王的演讲》豆瓣评分8.3
你的不自信,就是打败你的主要原因。你只有无惧的站上这个舞台,那么成功才会对你青睐有加。既使是想要成为国王的他,因为自己的不自信,害怕自己结巴无法演讲,而一直躲在后面盲目自卑。
可当他实现了这个目标之后,才突然明了原来这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
4.《教父》豆瓣评分9.2
当一个人一直很沉默,那么这就意味着他在蕴藏更大的能量。迈克一直以来都对父亲的位置毫无想法,他只想和心爱的人一起过上田园一般的生活。然而他的保镖却背叛了他,将他的妻子杀死了,他回到了纽约和前女友结了婚,并接受了父亲的传位。
最终他派人杀了仇人,亲自杀了谋害前妻之人,成为了新一任的教父。他没有在沉默中灭亡,而是在沉默中爆发了。
5.《阳光灿烂的日子》豆瓣8.8分
青春就是不断犯错,又不断用自己的行为弥补的过程。在军队大院的孩子,也是非常享受阳光灿烂般的日子,而他们最重要的不是在那个年代他们所处的位置,而是 情感 的真实和感人。
剧情不局限于那个年代的压抑,反而带有着青春肆意的张扬,而且在青春岁月里,有些事情本身就是没有结局的,留下了伤痛和喜悲都是你未来的日子里的回忆。
6.《现代启示录》豆瓣评分8.4
当你无法面对生活当中的困苦时,你必须把自己变得更加疯狂。向大家展示了一个野蛮、血腥且残暴的国家,在不断地进行疯狂的掠夺,亲眼目睹了种种恐怖场景之后,他的内心已经极度疯狂。
在不断的向前冲的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想要放手,已经非常厌恶这种事的时候,但你只有压抑住这种举动,你才能取代别人。
二:国王的演讲豆瓣影评
本文
夏多布里昂不想回国。
彼时的英国已经是一个君主立宪的民主国家,而刚刚推翻旧制度的法兰西还在大革命的浪潮中风雨飘摇。极左恐怖时期,人人自危,断头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寒气逼人如毛发竖起,而言论控制的结果是谣言如雪片漫天飞,甚至从国外偷听来一些秘闻。他包办婚姻的妻子赛莱斯特以“流亡保皇党妻子”的罪名被逮捕,关押在隔海相望的故乡,布列塔尼首府雷恩,直到热月政变才被释放。流亡英国六七年之久的夏多布里昂孤悬海外,知交零落,与妻子也是断鸿零雁,音书隔绝。
夏多布里昂有些类似胡适,虽说和原配妻子没多少感情,风流韵事一大堆,一辈子倒是和赛莱斯特不离不弃,夏多布里昂有些类似吴宓,虽说是个唐璜,但一个是基督教的唐璜,一个是保守派的唐璜,而且夏先生从不介入别人的恋爱婚姻,从不参加决斗,他只跟你情我愿的单身女性,情场老手谈恋爱。十八世纪末的法国,调情在贵族圈子内部还不算犯罪。
因为生活落魄,他在伦敦开始给人上法语课和为书商翻译作品为生,间或思考古今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关系。尽管囊中羞涩,不会做饭的夏多布里昂还是请了一位法国来的厨师蒙米雷伊(Montmireil),一来不想面黄肌瘦磨损思考的余力,二来也让故乡的美味缓解思乡的愁绪,从英国的黑暗料理救赎出来。于是,一道外观好似东坡肉的菲力牛排就应运而生了,名曰:夏多布里昂牛排。我去年十月去勃艮第山区讨酒喝时看见,就特别名字协会的点了这道菜。
根据拉鲁斯的美食辞典,原材料从一头牛的前背肉(牛的前三个背部脊椎部分)切下来,这部分的牛肉厚实又紧实,柔顺可口。佐料的部分,搭配白葡萄酒,分葱,柠檬汁和龙蒿等等,伴以洋芋舒芙蕾(听着很洋气,其实就是炸土豆球)。
对于不擅做饭的海外留学党如我,逢年过节,在 *** 这头描述一幅假想的,同学们欢聚一堂满汉全席的画面已经是必备技能。何况这些年国家大事不能谈了,谈吃喝打扮曲笔救国的书籍似乎多了起来,画饼充饥,饮鸩止渴,鉴于此我也凑个热闹,简单说这两句这道夏多布里昂牛排的工艺。
一七九八年和一七九九年,母亲和姐姐相继去世,本就有着安土重迁,叶落归根因子的夏多布里昂在海峡的这头倍受打击,国家的世俗化进程并没有安慰他内心的迷惘,重燃对宗教的热忱,开始撰写 《基督教真谛》。 年轻的夏多布里昂作为海外学人,我猜对于回国不回国这件事情他也犹豫了很久,最终在一八零零年五月,拿破仑执 *** 对流亡保皇党的特赦时,回到了法国,在推崇王政和崇尚自由之间,徘徊两端。
就像我们很多知识分子在海外的时候是自由主义者,也不知在国外得了宠还是受了气,回了国成了新左派,反之亦然,唱赞歌有之,当国师有之(夏多布里昂最终也一度位极人臣,先后担任过内阁部长,驻柏林公使,驻英大使,外交大臣等要职)。老实说,夏多布里昂的作品我很少再重读,他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并不占据位置,但他本人身上的复杂性很吸引人。回国以后,他变了一个人。
尽管英国的温文尔雅,美国的浪漫热烈给他留下了很深印象,但毕竟也有让他觉得膈应的地方,作为外来者也更容易看到体制的弊端。夏多布里昂的英国梦美国梦都碎了,他将回到祖国,成为一个作家。
在《基督教真谛》里含括了两本法国浪漫主义奠基性质的小说,发生在北美印第安部落的爱情悲剧《阿达拉》和有着世纪末忧郁的《勒内》( *** 冲动与宗教禁欲的斗争),曲终奏雅都是为了歌颂基督教的美德。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这两年断断续续把法国本土沿着六边形,加上腹地河谷,基本上做了实地的细节上的考察,确实对理解法国文学有实际的帮助,不过也没有那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主要也是寂寞难耐,出门散心。法语里有个我很喜欢的词叫cellule,它有下面几个意思:单人囚室,细胞,蜂巢的蜂房,政党支部(尤指 *** ),电唱机的电唱头。我觉得多多少少说出了我们留学生的状态,即使我们不再有囚徒的爱,我们还是做个爱的囚徒吧。
但有宗教信仰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去千里之外的圣殿朝圣。夏多布里昂为了写出一本描述基督教如何兴起的小说,即后来的《殉道者》,切实去到了希腊,小亚细亚,西班牙,埃及,巴勒斯坦,并写出了著名的游记《从巴黎到耶路撒冷》,其中有一篇《别了,法兰西》传诵至今。回到巴黎后,他批评当年支持的拿破仑,把他比附为尼禄,暗示自己就是秉笔直书的史官塔西陀。皇帝立刻将他逐出了巴黎。
夏多布里昂心灰意冷,打算效仿前辈卢梭,做一个漫步遐想的孤独者,与妻子塞莱斯特在帝都郊区一个叫做‘狼谷“的地方隐居起来,完成《殉道者》的写作并着手《墓外回忆录》。1811年,他当选法兰西院士,成为四十个不朽者之一,但就职演说批判大革命的暴行,导致正式入职延后了好几年。
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夏多布里昂得宠经年,只是七月革命一来,正当人们以为他会支持有着皇室血统的路易菲利普亲王,这次他却站在了君主的反面,成了捍卫言论出版自由和希腊独立的自由主义者,倒不是墙头草,随风倒,相反还经常作为一个持异见分子出现在知识场域。
文人参与政治也不是不好,不过总觉得有点书生意气或者外行门道,夏多布里昂的后半生就是在卸甲归田的状态里写着《墓外回忆录》度过的,贫贱夫妻,本打算死后出版的,生计考量只好生前就把版权卖了出去。
罗兰巴特在给夏多布里昂《朗西神父传》写的序言里说:“这种回忆的 *** ,只能在行动中才平息下来:最终给予回忆以一种带有实质的平衡:即写作“。
也不是所有文人墨客死后都想住进巴黎四大名园(名媛?),很多选择葬在外省特别是故乡的。比如我去过尼斯的马蒂斯墓(那天也不知戳中了什么点,还去了两次),圣保罗德旺斯的夏加尔墓,巴黎郊区的梵高墓,塞特的瓦雷里墓等等,有一天可能还会去夏尔维勒的兰波墓(那个被贴了“生活在别处”的诗人其实死之后就回了老家,“生活在此处”了)。
一五年八月,我一个人去了趟海滨墓园塞特(前几年瓦尔达的纪录片《阿格尼丝的海滩》也是来这里拍摄的)。在塞特,我眺望豪华的游艇和轮船,其中一艘前方有漫长的旅程,别的则有带盐味的遗忘等着它们。但生长于斯长眠于斯的瓦雷里没有被赛特港的人们遗忘,这位世上唯一葬在自己诗里的诗人。几次三番想把《海滨墓园》这首外语长诗背下来,发现记忆已大幅衰退,唐诗三百首也记不住几首了。眺望着海镜陨石上漂浮的恋人如星辰,他们纷乱的思绪在八月地中海的午时三刻得到爱情公正的判决。当时,我许愿到了北方能去诺曼底海滩边给未来的意中人唱一支Geogres Brassens的歌曲。抬头看见一只鸟,傻傻地飞过,念及“乡心正无限,一雁渡南楼"这句诗。
而最近去的就是夏多布里昂魂归故里的海滨墓园了。虽说圣马洛是座旅游城市,但是冲着夏多布里昂的人我看不在多数,何况名人故居墓地游去得多了就有些矫情了,好像到一个陌生人家,显摆自己有知识似的,不大有意思,反而看到一些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人在这里的墓碑会让我心有所感。
墓地位于圣马洛海面上一个小岛Grand Bé,只在落潮时分才能淇水汤汤地卷起裤管过去,我们先在城里吃了布列塔尼知名的可丽饼和牡蛎,登古城墙,遥想当年海盗进犯,这里的防御战事。海鸟飞来停靠在海滩边连排的木桩上,直到望眼欲穿地等到潮水退去,我们才到达了岛上。
十年前高中毕业时,本有一个保送某校法语系的机会,心有不甘还是决定参加高考了,放弃保送资格那天,我疾风劲草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别了,法兰西》,近日不小心翻到,真觉得当初的自己是那么疯疯傻傻。
不知道对于当年回国的决定,夏多布里昂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去世二十五年前,他就开始给自己的墓地选址了,也不知法国人懂不懂风水。虽然没有墓志铭,但在墓地正对面有一个小牌匾,上面写着:
一个伟大的法国作家想在此休憩,为了只听见风涛和海浪,过路人请尊重他最后的意愿。
(全文完)
本文
三:国王的演讲豆瓣评分多少
很好看!不愧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社交网络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