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摘录》21:人格发展理论No.3-性器期
《心理学摘录》21:人格发展理论No.3-性器期
你好,欢迎来到《心理学摘录》第20讲:人格发展理论No.3——性器期,也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期。
【凯撒大帝的梦】
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古罗马的凯撒大帝,梦见和自己的母亲有性爱,惊醒,问他的占梦师:这是怎么回事?占梦师说,做这种梦的男人,会征服世界。
我们现在当然不知道这位占梦师为什么这么说,可能就是为了取悦皇帝。我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你,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是个无效的解释。弗洛伊德的看法更为极端,他认为男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梦。
类似于这样的解梦,我在咨询中有过一些案例,生活中和朋友聊天,有时也会被问到这样不知道该怎么解释的梦。
例如一位做导演的朋友,他说总梦见一位面目不清的女人,很想知道这个梦是怎么回事。
我问他,这个女人面目是不清楚的,但她总有其他细节是清晰的吧,那就从这些细节开始,你完善这个女人的形象,看看她是谁。
他进行了几秒钟后,突然身体打个寒战,进行不下去了。后来,他对我说,他也是做了和凯撒大帝一样的梦。
虽然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已经广为人知,但我知道,讲述这些故事和接下来的理论时,还是有朋友会感到非常不舒服,非常抵触。如果让你有这样的感觉,我建议你可以当做是在听别人的故事就好。
历史上有很多听过凯撒大帝故事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弗洛伊德,但事实上,人类社会等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被弗洛伊德这位犹太人提出这个观点。如果早几百年提出这样惊世骇俗的观点,他可能会遭遇一百种死法。从这一点上来讲,弗洛伊德也算是一位征服世界的人,不过他靠的不是武力,而是他危险的思想。
【俄狄浦斯期】
我们来讲讲弗洛伊德的危险思想的核心。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3-6岁时,会进入性器期,他们的快感中心从口腔、肛门,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上。
在心理上,孩子这时可能会对同性父母产生竞争和嫉妒心。比如我有一位朋友说,她5岁的女儿,看到父母的结婚照,非常生气,甚至还在他们和几家朋友出去旅游时,当众宣称:长大了我要嫁给爸爸!大家当然觉得这是童言无忌,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个小女孩是在表达,她要夺走妈妈的男人,她是很认真的。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前面我们一直讲,鼓励本我和野性,但现在可以看到,如果本我和野性,是这样的东西,那就太可怕了。毕竟,孩子偏爱父母中的一个,攻击性指向另一个,这是违反人伦的极致,也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挑战。
精神分析学派和一些人类学家认为,道德规范就是围绕着乱伦禁忌而来,也就是说不能和父母发生关系,也不能杀死自己父母,这是任何一个成型的社会都设立的禁忌。
这不仅是禁忌,更是一种真理。毕竟,“我”是父母所生,如果“我”竟然仇恨同性父母,这在背叛父母的同时,也背叛自己。
【流动而不成为】
该如何处理这个复杂的难题呢?
我个人的建议是:流动而不成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让孩子的本我、野性自然流动,不去压制它,但也不会让它获得成功。
再详细地说,就是孩子可以亲近异性父母,让孩子自然表达,当他对同性父母表达竞争和嫉妒时,也不必大惊小怪甚至大加斥责。但是,也不给孩子这种感觉:你赢了!
比如说,妈妈不给儿子这种感觉:我爱你胜过爱你爸爸。爸爸则不给女儿这种感觉:我爱你胜过爱你妈妈。在具体行为上,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孩子进入三岁前,必须把他们从父母的床上赶走。
特别是男孩,如果年龄挺大了,还和妈妈在一张床上,这就是“流动并且成为”了。他们内心中,会觉得打败了自己父母,他们的俄狄浦斯情结可能就此得到了满足,但是我认为,这可能会让他们在成年后付出代价,导致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
父母需要让孩子清楚家庭的序位和现实。就是,我和你爸爸(妈妈)才是伴侣,我们是大人,大人才能一起去化解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我们还能保护你,而你就做你的小宝贝好了!掌握这个原则就好,有时候小小严厉一下,关系也不大。
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期的这个孩子和父母的三角关系,是最终建立超我的关键。对男孩来讲,他想占有妈妈,而打败爸爸。但正常情形下,他知道,爸爸比他强大太多,是他打败不了的。同时,他也因为想和父亲竞争母亲,而感觉到罪恶。
接下来,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就会启动 “ 认同 ” 的心理机制,去解决这个复杂的难题。也就是说他决定成为和父亲一样的男人,那样他长大后,就可以娶像母亲一样的女人。这样一来,父亲的形象,就内化到了孩子的心中,成为孩子的超我,也就是道德。
在弗洛伊德看来,社会文化规范也会成为超我的一部分。这可以理解,毕竟是男权社会,所谓的社会文化规范,也是由一个文化中的“超级父亲”们所制定的。
这样一来,在弗洛伊德的设想中,本我和野性,真成了要被约束的力量,要把父亲和社会文化规范的超我所驯服,甚至像是压服。但如果真是压服的话,就会导致很多心理疾病。
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发展研究,比如温尼科特就认为,三岁前的心理基础,才是孩子顺利渡过俄狄浦斯期的关键。因为如果三岁前养育得好的话,孩子内心中的恨会比较少,这样在对异性父母表达竞争、嫉妒和恨时,也就比较轻,于是就比较好化解了。
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的妈妈”的概念,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三岁前得到了“足够好的妈妈”的养育,那么就可以免于各种心理疾病。
【发展孩子的竞争性】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主题,如果发展得好,就会发展出一些好的心理来。口欲期,孩子发展的是信任;肛欲期,是自主;性器期,是竞争与合作。
口欲期,孩子需要“吃饱”,觉得可以从外部世界吸收到足够的好东西;肛欲期,孩子需要控制,通过自主控制大小便,锻炼自我力量。这两个基础打好后,孩子才有心理能量去竞争,并学会合作。
我们都知道,竞争性是一个人能否良好发展的关键,而俄狄浦斯期,孩子就是在家里发展他的竞争性。这份竞争性,既需要得到鼓励,又需要得以控制,这样孩子的本我中的野性生命力,才可以变得人性化,但又不是失去它。
我广州工作室的黄玉玲老师,有两个女儿,正好都处于俄狄浦斯期,两个小家伙经常说:妈妈,我比你强!
她有时会配合孩子的这种自恋,说,哎呦,你们可不得了了,你们真是比妈妈厉害多了!有时则和她们嬉戏打闹,把强烈的竞争,变成一场游戏,游戏到最后,女儿们有时会抱着她说:妈妈,我太爱你了,你和我一样强!有时,女儿们则说,妈妈,还是你厉害,我长大后能和你一样就好了。说这样的话时,这是女儿在对妈妈表达认同。
于是,有时她们觉得自己强,有时她们是平等的,有时则清醒地认识到,她们是孩子,妈妈是强大的大人。
这是竞争性完整的表达,如果孩子在6岁前得到的是这种基本感觉,我认为的确就可以免于一些心理疾病。
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我这几千字几分钟只能讲一点皮毛,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讲述得更深入透彻一些。
【知识点复盘】
3-6岁期间,孩子会进入性心理发展的第三阶段的性器期,也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期。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性器期,心理上会对同性父母产生攻击欲。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想占有父母中异性的一方,而对同性一方产生嫉妒和竞争。
这一阶段的心理非常复杂,弗洛伊德认为的解决方式是认同,孩子明白他们不能攻击同性父母,于是转而认同他们,因此形成这种心理:我可以成为同性父母的样子,长大了去找和异性父母像的异性。
俄狄浦斯期是在锻炼竞争性,父母不要总是赢自己的孩子,可以适当地输给他们,把竞争变成好玩的游戏,让孩子的竞争性得以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