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孤岛终结》:地球不是孤岛,人心才是孤岛
影评《孤岛终结》:地球不是孤岛,人心才是孤岛
作为科幻爱好者,微博上一度被这个号称终结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孤岛终结》刷屏,据说在国内外得 到了众多的好评和一些奖项。好奇之余,终于在日前欣赏到了这部影片。观看之后,最直观的感觉是叙事时间线有 点乱,女主的回忆穿插得有点太零碎,不过只要仔细分辨场景和人物,还是能捋得顺的。
影片总长只有1个小时,算是小成本的科幻网络大电影,即使在中国科幻影片中,恐怕也很难算是“正片”, 更别说跟那些国际科幻大片比了。“终结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私以为真的是言过其实了。
然而,不得不承认,影片的科幻情节还是蛮足的,故事背景挺完整,完成度也很高。尽管没什么特效镜头,很 多细节让人出戏,但毕竟听说只有几万块钱的拍摄成本,这些是在所难免的。
演员方面,我对演技的鉴别能力不强,基本上感觉女主算是演到位了,就是男主差一点,配角也都还行。只有 声音出演的AI台词设计得不够有趣,似乎配不上一个能前后推算几百年的超级人工智能的水平。
其实,这些都是小事,至少对我来说,真正有些尴尬的,是影片思想内涵太过于单纯和幼稚。就算推崇探索精神,号召勇于开拓未知领域,起码得加入点思辨性啊。不要求像《K星异客》或《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那样复杂深 沉,也应该给人留下一点思考的空间啊。要说给小孩子看的话,这片子显然太过沉闷。难道影片的目标观众,仅限于思想不成熟的青春期叛逆少年?
从国外的科普科教片中,我曾经看到过类似《孤岛终结》剧情的设想,当地球遭遇浩劫的时候,造一艘超级飞船,带上一些经过筛选的人和胚胎,去往临近的宜居星球。可那是西方受到基督教故事“诺亚方舟”影响,在特殊 文化背景下的设想。作为中国的科幻电影,就不能有点创造性么?可以说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在这方面就做得很 好,中国不是个岛国,历来没有舍弃家园的传统,灾难降临的时候,可能会有大部分人无法逃生,但在最终结局来临之前,讲究的是同生共死、不离不弃。
从传统价值观上讲,中国不会认可方舟式的少数人逃亡,何况电影中超级飞船起航时,地球根本还是安全的。 那么大的飞船,载着上千的成人和胚胎,只要不超过十年就能赶到最近的宜居星球,这是去搞科学探索的吗?这明 明就是要去赶着开发殖民地啊。即便不考虑传统价值观,殖民、占领,跟科学探索之间,也差了好几光年远啊。什么是“孤岛”?地球不是孤岛,人心才是孤岛。不能打破片面的、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即使造出了超级宇 宙飞船,也别想逃出心灵的孤岛。影片中,真正终结的,实际只有地球和地球上的文明社会,稍微想想就不难发现 ,星际飞船所做的,不过是从一座“孤岛”,飞向另一座“孤岛”。何来“孤岛终结”一说?
当然,就电影而言,拍得太复杂,表现的内容太多也并不现实。可深化故事思想,其实不需要费很大的力气, 关键在于,编剧和导演是否有那个意识,是否有深化影片思想的意图和愿意做出努力。
比如,就此片来说,只要在临近结局的地方,让即将被上载到飞船的人工智能程序tess给女主最后说段话即可 。——“我可以给飞船上的人们带去生的希望,但我还是想告诉你,假如目标星球上已经存在有脆弱的生态系统, 而残余人类的降临必然会威胁到业已存在的生命的话,我还是会做出与上次同样的选择。也许这不符合人类的情感 判断,但理性地说,希望对一切生命都是同样的宝贵。我可以帮助人类完成探索,但我不会帮助人类毁灭生命,哪 怕这会导致人类的死亡。死亡不是终结,贪生才是囚笼。”要探索未知的领域,危险是不可避免的,是勇敢面对还是畏缩不前?突破舒适区域的勇气不是来自于安全岛的 毁灭,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激情,那激情理应是超越死亡的,更是超越狭隘的殖民思想的。很遗憾,电影中这点并没 有被凸显出来,反而有种探索未知就是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以防目前所拥有的安全孤岛不再安全时,仍然有地方可 去的感觉。无论如何这都不算是科学的探究态度,即便是宗教里的诺亚,也不是单纯为了自己逃避危险而造的方舟 ,科学上我们理应有更加卓越的精神追求。作为电影故事中绝对理性化身的AI,tess虽然不能理解女主对同类死尸 和飞船上男友的情感表达,但在科学的探索精神上,tess完全可以有更突出的表现。
倘若不注重高尚科学精神的表达,不注意理性思想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只是一味肤浅地讲个与高科技有关的故 事,或是非常片面地表现一种情绪——像本片这样只是表现出对地球和太阳系的局限所产生的不安全感,那么“中 国科幻电影元年”距离拍出如《黑客帝国》、《银翼杀手》那样的影片,时间还早。
超新星的闪耀也无法终结孤岛的限制,除非电影的思想能够超越故事本身,不然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这个孤岛大概也不会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