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里奇迹》: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不带希望地活着
《绿里奇迹》: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不带希望地活着
文|江徐
秋夜,重温《绿里奇迹》这部长达3小时的电影,丝毫不觉得冗长,反而被影片中呈现出来的善与美、希望与救赎的力量动容,不禁潸然。
这部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史蒂芬·金被誉为“现代惊悚小说大师”,由他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肖生克的救赎》,自上映以来久居豆瓣电影排行榜榜首。
这两部作品,并称为监狱小说翘楚。
虽然内容都是监狱题材,主题都涉及灵魂的救赎,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寻找人生意义,但是又各有侧重,《绿里奇迹》添加了魔幻色彩,使影片更具吸引力。
这是一桩发生在监狱里的奇迹,一个平凡而非凡的人物,一次关于灵魂与希望的救赎。
故事的发生地是监狱,这里关押的都是死刑犯。所谓“绿里”,其实是监狱里一条铺着绿色油毡的通道,也是从苟且生存走向行刑死亡的通道。在这令人绝望的绿里之上,一个奇迹,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发生……
1.所谓奇迹,是一个人内心的爱与希望
这个带来奇迹的人叫科菲。
他皮肤黝黑,体形硕大,会让人感到恐惧。事实上,他性情温和,沉默寡言,有小孩的天真淳朴,又带着上帝式的悲天悯人。最不可思议的是,他具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他到来之后,在与周围人的互动中改变了每个人的命运。
首先,狱监长(汤姆·汉克斯饰演)保罗在遇到科菲后,对刑罚、灵魂的救赎、生命的意义都获得全新认识。他因为长年累月需要面对死囚,执行行刑,所以,对坐上电椅的死亡已经感到麻木。科菲用自己的超能力治好了保罗的前列腺顽疾,让他摆脱疾病折磨。这是保罗第一次感受到保罗身上的神奇力量。
在此之后,科菲再三显现出自己的奇迹。他用它让狱友饲养的一只小老鼠起死回生,还治愈了监狱长妻子的绝症。他用此能力帮助身边的善良之人,惩处邪恶之徒。
既然这个大块头并非坏人,怎会抓进监牢呢?
其实,这是一个误会,因为世人只愿相信眼睛看到的表象,难以深究背后的真相。
真相是这样的:超能力让科菲能够预感到附近即将发生的坏事。这种能力,对他来说并非好事,他因此看清世间的各种邪恶,很多时候,想救赎却无能为力。这让他感到孤独、痛苦,常常双眼满含泪水。
有一天,他又产生预感,等他赶去事发地点,两名小女孩已经被害,倒在血泊之中。科菲痛苦万分,搂着小女孩的尸体放声大哭。当村民赶到,看到科菲怀里躺着已经死去的女孩。他们认定,这个不知从哪来来的、长相恐惧的黑人,就是凶手。
就这样,科菲被送进监狱,等待法律的制裁。
随着故事进展,观众与保罗等人会明白,所谓超能力,所谓奇迹,其实是一个人内心的爱与希望。
2.一座监狱,就是一面人性的照妖镜
一座监狱,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也是一面人性的照妖镜。
中国古话说:“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提出性善论,而荀子提出与之相对的性恶论。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并没有终极答案。横向比较的话,有善恶分别,纵向查看,人性并非一层不变,它是一个在事态中不断发展的动态存在,所以才有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说法。
在冷山监狱,人也是形形色色,美丑善恶同时呈现。
狱监长保罗,还有和他手下三位同事,他们行事公正,在法理基础上给予死刑犯人性的关怀。比如面对即将行刑的特里沃,他们合谋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好让他安心上路。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到心酸的温情。
狱吏佩西是个愚蠢无知的年轻人,他靠关系获得这份工作,面对同事时显得自高自大,对待囚犯毫无同情心。他弄死特里沃视之如命的一只小老鼠,以此取乐,更令人发指的是,他在为特里沃执行电刑时,假公济私,背地里动了手脚,让囚犯最终一刻受尽折磨。
囚犯特里沃,在欲念促使下对一少女犯下罪行,由此入狱。实际上,他胆小怕事,性格里还有孩童式的天真无邪。后来,他也为自己的罪恶诚心忏悔,不过依然需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囚犯沃顿,本性残忍,有一颗魔鬼似的灵魂。他逮着机会就捉弄监狱工作人员,对狱友更是各种调戏。他作恶多端,却从没有忏悔的想法。事实上,他才是杀死小女孩的真凶。
这部监狱题材的影片,涵盖了善与恶的较量、罪与罚的抗衡、法与情的矛盾,也有宽容与救赎、绝望与希望的对比。
因此,观看这部影片,让人悲愤,也让人感动,让人忧伤,也让人温暖。
3.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不带希望地活着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正的罪犯理当被受到惩罚,可是并未作恶的科菲为何也要走过绿里,坐上那把通向死亡的电椅呢?
在世人面前,科菲就是一个怪人、一个杀人的罪犯。只有保罗和他的三位见识过科菲超能力的同事清楚,他是一个大善人,是上帝赐予人间的救世主一样的存在。
可是,他们没法证明科菲的无罪,保罗甚至愿意将科菲放走。科菲自己并不害怕死亡。甚至,他希望通过死亡获得自我救赎。因为,他活在人间,看尽罪恶,内心早已为之痛苦不堪。
执行前,保罗与科菲之间有过一段感人肺腑的对话。
保罗问:
当我死了,我站在上帝面前等候审判,他问我为什么让他的奇迹死去,我该说什么,那是我的工作?
科菲泪眼婆娑地回答:
你告诉上帝是出于善意,我知道你伤心焦虑,我可以感觉到。但你现在必须停止,因为我希望结束。真的,我累了。厌倦在路上,像雨中孤独的麻雀。厌倦没有伙伴陪伴,或者告诉我何去何从,或者为什么。我厌倦了人们丑陋的彼此相待,厌倦了每天感到和听到的伤痛,它一直就像我脑袋里的玻璃碴。你能理解吗?
保罗久久不忍启动电椅的开关,这一幕,让人潸然。
当他最终不得不启动电椅开关,科菲走向死亡,获得自我救赎。
对于恶人,死亡是道德和法律给予的惩罚。
对于善人,死亡却可以是一种解脱和救赎。
影片可浓缩为史蒂芬·金的一句名言,我想那也是影片的主题:
希望是一件美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消逝的。
这是一个善恶俱在的世界,也是一个是非同行的社会,作者塑造出科菲这个人物,传达出一种正能量:不管何时,只要内心充满希望,就能完成自我救赎,同时解救他人。死亡固然让人可怕,死亡也许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带希望地活着。
整个故事,是在垂垂老矣的保罗的回忆中铺展与收拢 。那个时候,他已经一百多岁,妻子已去世,他自己住进了养老院。有一天,他将绿里往事向一位老友娓娓道来,也就是整部电影。
也许,旁人会当做老人的天方夜谭,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奇迹。
只是,我们可以不相信故事,最好相信希望的力量。